本文主要是介绍《被讨厌的勇气》读书个人感悟总结,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序言: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戴了墨镜。只要心态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改变自己只需要勇气,不要说自己经历了什么,才导致现在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只不过你想讨厌一个人,而编出来的各种理由。其实所谓的恨,讨厌。早就没了。只不过我们为了达到这一个目的,编出来的。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
一个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在与他人攀谈的时候总觉得很不自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其实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这样的想法是为了不想面对现实,进行自我逃避。
因为你是靠现在的性格,行为。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我就是这种性格的人,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我们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我们不想面对做了之后可能带来的打击。但是做了之后,那又如何呢。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家产万贯的企业家、人人艳羡的绝世美女或者是奥林匹克冠军得主,大家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扰。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不想成功”的心态,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拥有自卑感: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拥有自卑情结~优越情节,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就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讲也许存在着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工作课题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工作的核心人际关系的问题。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
浪漫的红线
拥有爱的恋爱关系: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
三、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请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当然,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了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在教育孩子或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有价值就有勇气
如果考虑一下平等的伙伴给你提供工作帮助的时候,答案自然就出来了。例如,当朋友帮助你打扫房间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应该会说“谢谢”。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人只要活着就对别人有用,仅仅从活着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假设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工作以失败告终。那是上司的责任。因为作出决定的是上司,我只是按照命令行事。不对,那是人生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
2、”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
3、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
我们总是被自我意识牵绊着、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可能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这种想法。
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首先,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这里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这是因为能够把家人视为“伙伴”。若非如此,肯定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
行为方面的目标: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学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在能够早日改变这个意义上,你比世上的长者们都要超前一步。因为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处在同一地平线上,年轻人可以比年长的人更超前。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以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正因为父母训斥,他们才不停止问题行为。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都有差异。这个世上的天才毕竟只是少数,也不可能谁都成为优等生。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我们更注重结果还是更注重实现结果得过程呢。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这篇关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个人感悟总结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