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python 学习】代码插桩调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Python 代码插桩方法
文章目录
- Python 代码插桩方法
- 什么是插桩技术?
- 使用插桩调试
- python插桩的一种实现方法
什么是插桩技术?
插桩技术是指在保持原有程序逻辑完整性的基础上,在程序中加入探针,通过探针来收集代码在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函数参数,返回值、变量变化信息、函数调用顺序等等)。插桩技术在调试代码的过程中也非常实用。通常实现方法是在特定位置插入代码段,从而收集程序运行时的动态上下文信息。
使用插桩调试
使用插桩技术调试程序,可以有效的查看程序执行过程,并发现代码的逻辑错误(如果代码存在语法错误,编译器会报告该类错误)。逻辑错误往往难以发现,只是运行结果存在问题,但是程序可以正常运行。
例如:最近在写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双向迪杰斯特拉算法,两种方法都使用python实现,都能正常运行。一开始,单次运行,两者给出的最短路径都是一样的,以为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写了个测试片段,两个程序执行500次,看一下效率,然后就发现,这500次里,总有些时候,双向迪杰斯特拉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路径不一致,而且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效果更好,故疯狂找原因。这时候就想到了插桩技术!
python插桩的一种实现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些想要输出变量或者函数调用过程的位置,插入一些代码片段。
print_log = open("./logfile.txt", "a", encoding='utf-8') # 打开一个txt文件作为输出print(datetime.datetime.now().strftime('%Y-%m-%d %H:%M:%S'), file=print_log)print("var1:", var1, "function1:", function1, file=print_log)print("condition1:", condition1, file=print_log)
这个框架是这样的,利用print函数,将程序运行中的信息输出到txt文件中。
import time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target):print_log = open("./logfile.txt", "a", encoding='utf-8') # 打开一个txt文件作为输出print(datetime.datetime.now().strftime('%Y-%m-%d %H:%M:%S'), file=print_log)print("\n", file=print_log)if condition is True:print("condition:", condition, file=print_log)...var1 = ?var2 = ?print("var1", var1, "var2", var2, file=print_log)...return pathdef main():print_log = open("./logfile.txt", "a", encoding='utf-8')print(datetime.datetime.now().strftime('%Y-%m-%d %H:%M:%S'), file=print_log)print("\n", file=print_log)print("graph:", graph, "start:", start, "target:", target, file=print_log)dijs_path = dijkstra(graph, start, target)print("result:", dijs_path)
这篇关于【python 学习】代码插桩调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