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国内私募机构出海或成趋势?| A+CLUB深圳沙龙圆桌论坛,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上篇国君国际、华锐技术、亚马逊云科技和彭博的四位专家对私募出海涉及到的业务和技术领域做了专业分享,本篇将为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圆桌论坛内容。此次圆桌由华锐技术机构业务总监-葛云娟主持,国君国际跨境业务销售主管-毛哲、清华大学教授-林健武、衍盛中国总经理-李达、东英资管高级副总裁-吴珊、彭博实时数据专家-朱兆基五位嘉宾畅谈国内量化私募出海的原因、困难/需求和趋势等。
Q1:大概是从今年初开始,我们接触到很多私募都在讨论出海,关注出海或者执行出海战略。请问各位嘉宾,我们是不是可以讲22或23年开始有了“出海趋势”?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会形成这种“趋势”?
国君国际跨境业务销售主管-毛哲
大约在08年主观私募开始出海,19年感受到量化私募出海明显,22年我们做了统计,大约有半数百亿量化私募已经在布局海外。去年国君各分支有很多私募客户来讨论出海,从业务和日常交易层面感知还挺明显,通过交流我们认为出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境内逐渐内卷,一些策略相对成熟的机构希望在海外市场进行延伸,也恰好可满足其客户海外资金的投资需求。当然目前由于境内外市场波动较大,出海并不是如火如荼,但是大的趋势我认为是在的。
清华大学教授-林健武
之所以很多人到海外做,我认为可能有其中几个原因,第一点非常重要是美国加息之前,利息利率比较低,其实是一个融资加杠杆,很多百亿量化私募都是通过几倍的杠杆接海外的钱做投资;第二点是海外的融券相对更容易;第三点我了解到的主流情况可能是立足国内市场,拿海外的钱投资中国市场。
彭博实时数据专家-朱兆基
我分享一些微观原因,第一个是彭博在海外市场给香港员工买的MPF(退休金),由于加息各方面原因,年初入场到现在有不错的收益。第二个是过去的两三年,彭博在全亚洲50%的实时数据都是通过香港和国内购买的,并且趋势是通过海外公司购买,我认为这样的国内公司已经有能力或准备好去海外投资,并且业务实际上线了。之前由于疫情原因,国内私募出海受限,现在可能会逐渐往外走,目前马来西亚、台湾、韩国和日本是买彭博实时数据最多的4个市场。现场有朋友问印度市场怎么样?我可以讲的是刚才在会场刚聊的一个客户,目前在看印度市场的历史数据,的确也有客户在去年已经在拿印度市场的数据了。
东英资管高级副总裁-吴珊
根据我们的观察前两年量化出海较多,今年相对较少一些,但是今年东英资管在努力推动让外资通过QFII来投资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管理人的品牌和投资能力要被海外的投资机构和资方所认识,出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家会看投资的是怎样的团队,如果在海外本身有产品落地,有业绩,对相互之间加深认知就会容易得多。
衍盛中国总经理-李达
我从实操和管理人心态的角度分享一下,我认为出海趋势肯定是有一堆管理人想出海才有的趋势,为什么想出海?一共融资端和投资端两件事,一是拿海外的钱;二是投海外的市场。
融资端:第一拿到海外机构考察严苛的资金,就更容易在国内拿到资金;第二海外资金实惠、规模大、时间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流动性压力,可以专注在投研上;第三是市场需求的体现,前几年海外机构投资者关注到国内二级市场各类优质的策略,以及中国居民离岸资产会天然优先选择国内的优质机构。
投资端:投资端相对融资端走的更快,主观管理人现在通过收益互换来投港股和美股市场已经比较普遍。量化管理人投全球资本市场相对较少,期待未来可以在优秀同行的带领下,做全球资本市场的量化生意。
现在是不是趋势,我认为跟前几年相比不一定好干。之所以谈的人多,是因为国内量化行业扩容,有一定家底的管理人讨论多了。目前大家看起来想出海,但是实际做成的少。当前环境下比前几年更难了,一是双方面临更大的不信任,二是国内产品收益率没有优势。我觉得对很多管理人来说,出海路漫漫,先摸索着。
Q2:衍盛已经成立了香港和台北的办公室,在出海展业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或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衍盛中国总经理-李达
心得体会没有困难多,衍盛确实出海布局比较早,因为衍盛创始人章友是高盛(香港)回来的,他对这个梦想有比较远大的追求,所以很早就拿了4号牌、9号牌、QFII等,有不同的策略和产品,也跟海外很多机构建立了联系,但实际规模没有很大,离理想状态还很远。第一个困难是人才,人才因素永远是最重的。我们能在香港和台北成立办公室非常凭缘分,是因为过去长期熟悉的人,正好在香港和台北。后续我们努力寻找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但疫情三年交流基本是断掉的,今年稍微多点,人的因素受很大影响,未来也一样。第二个困难在投资端,海外投资环境在过去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海外产品业绩,不光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市场上是否真的有竞争力?这在过去几年的大环境下,是比较高的挑战。
出海是这几十年要做的事情,不着急,保持好心态,持续往这个方向走,把底子夯实,保持跟全球机构学习和交流,相信有一天会越来越好。
Q3:林教授,您觉得国内量化私募出海,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刚刚李总讲了出海他们体会到的困难是人和投资能力。林教授觉得如果出海,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清华大学教授-林健武
水木博雅国内规模还小,目前关注到香港一些资金进来,其他暂时没太关注。我原来在摩根士丹利、高盛以及美国一个大型对冲基金做过很多年,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出海的经验。第一点是募资,在海外做好业绩是最大的挑战,有时可能比关系更重要。欧美市场超额卷得厉害,可以找一些超额相对好的市场,比如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市场。第二点是人才,国内能招到人才,在海外是否能被人才认可。第三点需要适应当地的监管环境,对于私募来说还是希望得到各大机构的帮助。比如说印度市场,必须要和一个印度人合资,马来西亚和越南是有本地职工比例要求,这些都有一定的地方保护。我们规模还小,以后要是出海想离得近一点,比如东南亚市场,不想再回美国市场被折磨了。
Q4:从服务机构角度,针对衍盛李总和水木博雅林教授提出的私募出海“准备”,国君国际能提供哪些帮助?
国君国际跨境业务销售主管-毛哲
从中资券商角度,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服务。在产品端,我们可以提供咨询类服务,比如初期如何设立产品、申请牌照,其他服务商的大致情况等信息服务。在投资端,我们可以在跨境交易中提供融券支持,交易系统开发和适配。在募资端,作为中资券商可以发挥信息桥梁作用,比如国君可发挥协同机制调动各地分支,整合个人高净客户企业投资意愿跟管理人海外产品做信息匹配。
Q5:量化出海打仗粮草先行,我们认为数据是重要的粮草,朱总看到国内量化私募出海时主要需要哪类数据产品,或者说他们的需求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彭博给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彭博实时数据专家-朱兆基
彭博有个理念是希望帮客户管理所有与数据相关的服务,提供一站式数据解决方案,比如统一的网络专线、法律合同模板、交易稳定性、数据上云等服务,提高效率,让客户专心做策略管理资金。彭博80%-90%的客户希望能提供广而稳定的数据,比较长的历史数据或者某一产品的深度数据,客户可通过彭博终端的IB服务与全世界的交易员联系,交易有EMSXNET下单通道,数据可在网站下载需要的任何数据产品,用户来主导所需的信息。
Q6:站在资方立场,海外资金方对国内对冲基金有怎样的需求与偏好?国内的量化私募在海外市场与境外的对冲基金相比,有哪些差异或优势?
东英资管高级副总裁-吴珊
东英资管给海外资金方推荐管理人时,首先是业绩先行,当管理人有一定持续且优异的业绩表现时,才会引起资金方的兴趣,并在同策略管理人中做横向对比,建议大家做差异化策略竞争;语言上建议使用英语沟通,资方主要是欧美机构,尤其以美国为主;海外资金方长期合作会优先选择信任度、稳定性、持续性最好的投资团队,对团队的运营准则很看重;最后沟通渠道很重要,建议投资团队有专人可以统筹内部所有资源,维护好投资者关系。
Q7: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的量化私募如何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在A股市场、海外成熟市场或者新兴市场中如何选择和布局,各位嘉宾有何见解?
清华大学教授-林健武
从 1996 年开始全球资本市场大趋势是相关性越来越强,而近些年由于中美脱钩对抗、美国加息、中国降息等,正出现一个割裂的情况,这对量化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套利机会,因为量化是希望低相关性和高波动性,如果有能力做全球市场投资,这是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大家可以关注。
衍盛中国总经理-李达
在目前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市场不能理想化的选,有时要看缘分,衍盛台湾的办公室就是机缘巧合成立的。出海是长远目标,融资和投资先选一头往前走。融资端,管理人要想清楚是接华人在海外的资产,还是国家主权基金、养老金、大学捐赠金等机构资金,前者需要靠中资券商以及海外销售,后者要把运营体系搭建好,对方非常看重运营体系,然后是投资理念、方法论,会了解清楚业绩背后的情况。投资端,若想以投资来带动全球出海发展,可以先尝试用彭博的数据、自营资金和策略跑一跑,有可能两三年业绩试出来,其他的也就跟上了。
彭博实时数据专家-朱兆基
国内出海私募很多,但失败的也不少,出海过程中是有试错机会的,首先第一个是先多接触,先跟市场接触,理解玩法和规则;第二个是包容性,还是要回到人才,要包容不同价值观的人才;第三个是投入,在运营团队和公司价值观建设方面多投入,这样才有利于投资人理解投资团队和他的思考方法是不是一致,有利于被投资和公司长远发展。
东英资管高级副总裁-吴珊
两年前,东英资管与合规顾问公司、律所等机构联合开展了一个课题,从实际业务运作上,出海是选香港、新加坡还是亚洲其它地方?当时新加披的运作容易且成本便宜,人才积累也足够,但经过去年很多人涌入新加坡后,就变得不便宜了。在监管和私募经营环境上,我们对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做过研究,亚洲的两大金融港就是香港和新加坡,监管明确、与国际不脱勾,人才积累好。香港的资管公司是2000个,新加坡1100个,日本400个,在人才方面,香港比新加坡积累更广。总的来说,亚洲出海主要是香港和新加坡两站,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再选择自己出海的第一站。
国君国际跨境业务销售主管-毛哲
目前大环境不是很好,各位中资管理人核心优势还是在中国市场,但无论是投资端还是募资端都面临较大的压力。我觉得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同时可以花一点时间或资源对能力圈进行拓展。无论是市场端还是全球环境,都会有一个周期,我们本着务实的态度先打好内功,包括其他嘉宾说的各个方面,然后等风来的时候去迎接蓬勃向上发展。
国内私募经过多年蓬勃发展,部分机构体量和能力愈发强大,有些已经踏出国门扬帆出海,在全球资本市场与国际顶尖对冲基金同台竞技,也有部分管理人在积极筹备出海。祝愿各位管理人在海外稳扎稳打,越来越好!
这篇关于国内私募机构出海或成趋势?| A+CLUB深圳沙龙圆桌论坛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