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中国和印度:相互联系但又大不相同的两个文明,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扶轮社的印度朋友们交流思想。演讲会的组织者告诉我,演讲应该是“非政治性”的。我完全赞同。中印两国间有无数话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相互联系但又大不相同的两个文明。具体讲三层意思:第一,中印文明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佛教东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第三,中印是两个不同的文明。
说中印相似,人们首先会提及的就是人口。这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加起来约23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二。
或许出于偶然,公元前6世纪,中印两大民族的发展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活跃期,中国出了一个伟大人物孔子,他创造了儒教;印度出了一个伟大人物释迦牟尼,他创造了佛教。
或许又是出于历史巧合,经过一系列战争,公元前3世纪前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两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政权。
中国和印度都是伟大的文明,在历史上分别成为亚洲两个文明圈的中心。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你很容易看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影响;在南亚和许多东南亚国家,甚至远至印度尼西亚,你也很容易看到印度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印两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都不断遭受外来入侵。尽管多次受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但这两个社会的主体文化(中国古代以儒学为核心,印度古代以印度教为核心)都未曾中断。中印两个文明都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到了近代,这两个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又都落后于西方,都有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痛苦经历。
中印在几乎相同的年代获得新生。中国在1949年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印度在1947年独立。在以后的岁月里,虽然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但经济发展道路却有很大的相似性,那就是两国都曾尝试计划经济,但结果都不理想。
今天,中印相似之处更加突出。两国都在改革开放,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佼佼者。世界对中印两国正高度关注。可以说,中印两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中印两国间隔着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在古代这是难以逾越的屏障。是佛教的伟大精神力量,从公元初年起,在几乎一千年的时间里,经过两国僧人的千辛万苦,中印两大文明连接了起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接受,并经过本土化改造,成为中华文明一个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佛教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会过高。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封闭的,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没有交流。佛教传入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触的历史性开端,从此,中华文明拥有新的视野,变得胸怀开阔。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有自己的儒教和道教。但儒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影响也比较有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人开始有了广泛的信仰文化,业报轮回的观念给千百万中国人带来新的精神生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化革命。佛教为中国人引进了许多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新概念。今天许多中国人并不清楚,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词汇,其实来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佛经翻译。
中国古代没有音韵学,佛教传入后,受印度古代梵语音韵学的影响,中国创造了自己的注音法,开始有了汉语音韵学。这又推动了中国古代律诗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文学局限于现实主义,是佛教大大扩张了中国文人的想象力。进入七世纪唐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成分大为增加。今天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西游记》就是一个代表。它讲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求学的故事,其中最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其原型就是印度教神话中的猴神哈努曼。
中国过去石雕艺术不发达,石窟和石雕的发展是直接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另外,佛教对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也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还有,由于对佛像和佛经的广泛需求,促使中国古代印刷术迅速发展。
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在过去相互交流的岁月里,虽然中国的某些技术发明对印度文明有所贡献,但从整体上看,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可以说主要是中国向印度学习。在那一千年时间里,印度人是中国人的老师,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今天,中国人民对印度文化的景仰仍不减当年。2000年,中国出版了24卷本《泰戈尔全集》,以纪念这位文化伟人140周年诞辰。据我所知,除了印度自己的语言和英语,中文是传播泰戈尔作品的最大载体。
当然,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并非仅使中国受益。印度宗教观念认为历史是轮回的,无限重复的,因此,印度古人不记历史。而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记录历史,拥有此后所有朝代连续不断的编年史,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古代来印度求学的中国僧人保持了这一传统,他们对其在印度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详细记录,为人们今天了解印度古代史留下了最珍贵的资料。如果没有中国僧人和其他外国旅行者的记述,今天将无法研究印度古代史。另外,由于古代中印僧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在汉文大乘佛教经典的藏量为世界之最。今天,全世界的佛学专家离开汉文经典将无法了解古代大乘佛教的全貌。
非常重要的是,中印的这一不同恰恰反映了这两大文明的最主要区别:中华文明重视现实生活,而印度文明重视精神世界。这一本质不同带来中印两国历史文化现象的一系列差别。
举例来讲,在历史遗迹方面就很容易看到差异。印度古代宏伟建筑多为寺庙,僧侣是那里的主宰,掌管神与人之间的事务。中国古代宏伟建筑多为宫殿,帝王是那里的主宰,掌管国家与臣民间的事务。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有强大的儒学传统。儒学不是宗教,它不讨论人与神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它不是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世追求宗教上的解脱,而是如何适应现世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从七世纪隋唐时期起,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并存、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本格局。有中国学者将这三者的意义概括为: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冶心。
因此,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与印度人有很大不同。可以说,中国人,我这里主要指中国汉族,尤其是城市知识阶层,多为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这并非因为最近几十年来共产主义在中国主导意识形态,而是深受2500年儒家影响的结果。凡宗教必讨论死亡和来世,但儒家重当世而不研究来世,不讨论死后的问题。据儒家经典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说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他还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中国农村确有许多人信佛,但有一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成语或许反映了中国相当一部分信徒的特点:“平日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印文明也是沿着大河发展起来的。两国人民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分别把黄河和恒河称作“母亲河”。但是,印度教徒把恒河敬奉为“恒河女神”的化身,成千上万人到源头去祭拜,无数人去河中沐浴以净化灵魂,有的人相信喝了恒河水可治百病,有的甚至选择在恒河边离别人世以早入天堂。这种宗教热情是中国人所难以相象的。中国人也许难以理解印度人为何把那么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用在宗教活动上,而印度人也许认为无神论者和不能全身心奉献宗教的人才是怪异的。
与此相关,印度古代神话极其丰富,对外渗透力很强,与当今印度人的生活仍然息息相关,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更加显现。而中国古代神话相对单薄,与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关系不大,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均无宗教色彩。
谈到古代神话,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印度教诸神大多有配偶,成双成对的,而中国神话故事里的男女神仙多为单身。或许这反映了古代印度妇女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相比较而言,由于中国文化不具宗教执着,因而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近百年来,西方表演艺术在中国广受欢迎。中国有自己的芭蕾舞和交响乐专业演出团体,具有很高的水准。甚至有反映中国现代生活内容的芭蕾舞剧,用交响乐为中国传统戏剧伴奏,这在印度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中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但中国人对西方食品并不排斥。在过去20多年里,肯德鸡和麦当劳在中国从零做起,现在深入中国各大中城市,其分店分别有1000多家和近800家之多。
历史上,在国家与文明两者关系上,中印情况很不相同。一千多年前,中国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家”,而印度是“许多王国,一个文明”。在中国,国家是维护统一的主要力量;在印度,信仰同一宗教和跨地区朝圣使得次大陆人民拥有“同一感”。这种历史差异在中印两国的地名中充分显现出来。中国省份的名称大多来源自然地理特征,如山东、山西、河南、湖北等;而印度邦的名称大多来源于当地主体民族及其语言,如旁遮普、古吉拉特、泰米尔纳杜、西孟加拉等等。
女士们,先生们,我的演讲已经很长了,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作为中国总领事,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认为,中华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在古代,正由于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从“西天”(这是中国人过去对印度的尊称)学到印度文化的精华。这种开放性使得中国在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国家之一。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全世界开放。正好再过一个月,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的上海举行。这是把全世界文化精华请进中国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当然,世博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全世界的世博。在这里,我真诚希望印度朋友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只需抽一点时间,你就能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城市看到整个世界。
谢谢!
这篇关于中国和印度:相互联系但又大不相同的两个文明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