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座谈会记录计算机,在软件所座谈中国计算机与软件史料,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2009年3月19日上午,中科院软件所信息中心召开了“征集中国计算机史料”座谈会,邀请张绮霞、崔蕴中、仲萃豪、刘慎权、程虎等中国早期知名计算数学与软件人员出席,软件所信息中心刘志勇主任介绍了“中国软件技术博物馆筹备情况”,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汇报了“中国计算机史料搜集”课题进展。
1956年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筹备,图为部分计算数学人员。
每一个人都有光彩的经历
筹备处在西苑饭店三号楼,训练班也在这里--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第一流的工作。
(以上照片张绮霞提供)
仲萃豪先生(前)是软件技术博物馆的筹备成员
软件所信息中心主任刘志勇介绍博物馆筹备情况
到会前辈们畅谈了当年学习、创业和中国计算机与软件发展进程。他们讲述的“一次调试”、“一次通过”,在计算机性能差、机时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能够仅仅凭借人工核对实现,真是精益求精。而且是在没有程序语言,完全使用手工编制机器指令代码,穿孔纸条能够顺利通过获得精确结果。这种第一流的工作精神和对业务的精湛掌握,使人赞叹。
张绮霞:我们是第一期“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1956年)
崔蕴中:留学苏联的早期计算数学人员
首批计算数学人员刘慎权
软件所程虎研究员(左)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胡维佳研究员
仲萃豪先生强调历史资料的价值和要以开放的方式,加快软件博物馆的建设;张绮霞带来了精心保存的历史照片,这是为数不多的记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阶段的照片;崔蕴中拿来了1957年,她在苏联“箭”计算机终端前上机的照片,从拍照日期,照片尺码大小来说,应当是中国人最早使用计算机的记录。这些,历史照片记载了他们的艰辛和收获,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汇报“计算机史料工作”。
徐祖哲指出,计算机已经成为浩浩荡荡的产业和广泛应用,我们不仅要做好档案的整理和应用,也要重视物证和参与者的口述记录,综合起来就是中国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完整记录。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不断更新,然而新中国在1956——1965的第一个10年期间,不仅培养了6000名本科大学生和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应用人员,还造就了一种认真和拼搏的精神。这些决策过程和发展经验,应当加快汇集与研究,成为社会的财富。
张绮霞将保存多年的照片交给软件所的李洁复制,最下边的大照片就是崔蕴中在苏联上机的实录,请等候扫描之后观看。
现在的工作环境真是今非昔比
因为奉献过,创造过,所以快乐与幸福!
软件园食堂一角:今天的软件队伍,浩浩荡荡!年青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教育与科技网络傅宇凡、软件所李洁和北京信息产业协会郑月身。
这篇关于座谈会记录计算机,在软件所座谈中国计算机与软件史料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