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里达镇瓦蚌村:“四个一”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里达村委会瓦蚌村村貌
里达村委会瓦蚌村小组位于里达镇东部,距富里二级油路800米,距县城1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是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科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科技农庄,是富宁县城的“后花园”和“避暑圣地”。该村居住着汉、壮、瑶三种民族,共有51户252人,有劳动力161人,有耕地230亩,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14名。该村经济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以传统农业、乡村旅游为辅,群众多数从事水稻、蔬菜、经济林果和猪、牛及家禽等传统农业、畜牧业,经济林果主产油茶、梨、杨梅、油桃、桑葚等。近年来,瓦蚌村通过一个党支部引领、一批农村妇女带头、一个合作社带动、各民族携手“一起实现”全村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村干部正在宣传民族政策
一个党支部引领
瓦蚌村曾是里达镇有名的问题村,过去人畜饮水、富宁油路建设征地热点、难点等问题较多,原村干部、支部班子难以解决、工作停滞,干群关系一度较为紧张。党员张红艳同志看到这些情况后,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积极引导党员、群众选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干实事”的人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和群众自己的“当家人”。通过选举,产生了新一任党支部班子,由村小组长张红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配强配齐支部班子成员,提高班子队伍素质。村党支部要求班子成员加强学习,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奉献精神,同时带头为群众做实事,解决了涉及群众利益的遗留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村党支部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一批农村妇女带头
瓦蚌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艳,她是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的一名傣族姑娘,2000年远嫁到里达村委会瓦蚌村,看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和丈夫介绍的荒芜的坡地,她努力拼搏着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她开始利用瓦蚌的山山水水种植茶叶,心想着“有了致富的门道,就一定要带着大家伙儿一起走”。试种成功后,张红艳便向全村推广,全村共种植茶叶200亩。了解到退耕还林不但提供部分苗木,还对种植户还有一定的补助,她带领全村妇女开始开荒种树。在她的带领下,瓦蚌村对500亩老油茶林进行了改造,新增发展油茶种植1200亩,发展蔬菜基地200亩,发展种植甘蔗500余亩、梨168亩、李子110亩、草莓20亩。
在党的惠民强农政策引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鼓舞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拼搏,张红艳已成为里达镇远近知晓的种植带头人,2013被省妇联表彰为“妇女致富带头人”,2017年被评选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瓦蚌村也涌现出了赖景玲等一批先进妇女。赖景玲,曾任村小组长二十多年,她带领群众逐项解决了本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带领妇女发展刺绣;为了建盖学校,她拆了自家的瓦、砍了自家的杉树;为了修通村里的路,她带头把自家的加工房拆除。为了争取瓦蚌村农网改造项目,她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领导全村村民进行网改,被云南省妇联评选为“农村女能人”先进个人。
村民正在打包蜂糖李
一个合作社带动
瓦蚌村资源、气候都有优势,但为什么致富速度这么慢?这成为了村党支部的一个疑问。张红艳带头深入农户家中走访,并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征求意见,2013年4月,张红艳带头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组建了“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全部是瓦蚌村留守妇女,共18人。合作社开始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种植及销售,为更好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致富,张红艳提出了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思路。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瓦蚌村一方面加强产业发展力度,党员赖景玲同志把手工制作刺绣作品拿到街上销售,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另一方面结合全镇“三农”大发展中绿色菜园、生态果园、休闲家园“三园”建设的思路,开展林果采摘观赏区、农庄生活体验区建设,共发展早熟梨120亩、杨梅10亩、香脆李10亩、蜂糖李125亩、桑葚7亩、中草药蒲公英、牛膝、黄精、重楼和试种的白芨共60亩,开辟了瓦蚌村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已逐渐吸引了县内诸多群众驾车前往采摘、消费,有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一起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充分整合扶贫、水务、农办、体育等部门资源不断加大瓦蚌村建设投入。着瓦蚌村的发展,群众生产发展积极性很高,民族团结携手共建美丽家园意识更强。全村群众抓住各种节点如春节、“三八”等节日,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每到三月三、陇端街等时节更是歌声汇集,热闹非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树立了时代新风。同时,积极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这篇关于里达镇瓦蚌村:“四个一”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