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操作系统补课】安装双系统小白必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前言
无论你之前是否学过操作系统或只是喜欢瞎折腾,或是自己装过系统,以下这些知识都是必须知道的,我作为科班出身的人,感到很惭愧,很多东西其实学过也忘了或者只停留在一些自己并不懂的名词上,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自己在实践中深刻repeat的知识,加油,奥里给!
深入理解Bios
BIOS(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CPU处理的第一条指令会将地址定位到BIOS存储器中,这段存储在特定ROM芯片上的代码一般称为 Boot Block,即初始化程序。
作用:是计算机启动过程中运行的第一个程序,主要功能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有以下的功能:
- 自检及初始化程序:检查中央处理器 (CPU) 及各控制器的状态是否正常,针对内存、主板芯片组、显卡及周边装置做初始化动作;
- 记录系统设定值:提供各元件的基本设定,如显示器、键盘、处理器、内存等;
- 加载操作系统:在自检成功后,将磁盘0磁道0扇区上的引导程序装入内存,让其运行以装入系统;
- 主要I/O设备的驱动程序和硬件中断。
***注意的一点是:***让我消除了一点疑惑的地方就是CPU不仅仅可以跟RAM打交道,可以直接和ROM(断电不丢失信息的只读存储器)打交道,只是因为ROM速度太慢,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直接联系。
Bios类型:
- 传统BIOS:开机—>BIOS初始化—>BIOS自检—>引导操作系统—>进入
- UEFI BIOS:开机—>UEFI初始化—>引导操作系统—>进入
重装过系统的都知道,如果用U盘导入的话,需要在开机时按键进入Bios,我的神舟电脑是按F2,不同的电脑按键不同,然后修改Boot方式,调整优先级别。
**有没有不需要BIOS的?**我之前学过嵌入式,用的ARM系统就不需要,只需把程序烧写进去后,用一个类似功能的代码程序Bootloader去启动就好了。
接下来就要详细说明这两种类型的区别,这对于安装系统非常有用。
UEFI和Legacy的区别
如何查看自己的系统类型:win+R,再输入msinfo32即可查看
一般新的电脑都是UEFI的,legacy就是传统的方式。
UEFI+GPT和Legacy+MBR两种模式安装的系统:
UEFI,全称"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中文名称"统一的可扩展固件接口"。
GPT分区,全称"GUID Partition Table",中文名称"全局唯一标识磁盘分区表"。允许每个磁盘有多达128个主分区,支持超过2TB的磁盘,理论仅支持win8以上的操作系统。
MBR分区,全称"Master Boot Record",中文名称"主引导记录"。最大支持2TB磁盘,最多4个主分区,理论支持安装windows所有版本的系统。
BIOS和UEFI启动的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UEFI+GPT模式安装的系统启动速度更快、更安全,同时支持的硬盘分区大小没有限制。
安装系统时:MRB磁盘格式的要设置你安装系统的那个分区为活动分区,UEFI磁盘格式则要单独的分区作为efi分区,否则依然无法启动安装界面。
关于分区的理解
给新硬盘上建立分区时都要遵循以下的顺序:建立主分区→建立扩展分区→建立逻辑分区→激活主分区→格式化所有分区。
**主分区:**也叫引导分区,当主分区达到上限时,就无法再创建扩展分区了,当然也就没有逻辑分区了。主分区是独立的,对应磁盘上的第一个分区,“一般”就是C盘。在Windows系统把所有的主分区和逻辑分区都叫做“盘”或者“驱动器”,并且把所有的可存储介质都显示为操作系统的“盘”。因此,从“盘”的概念上无法区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并且盘符可以在操作系统中修改,这就是要加上“一般”二字的原因。
**扩展分区:**除了主分区外,剩余的磁盘空间就是扩展分区了,扩展分区是一个概念,实际上是看不到的。当整个硬盘分为一个主分区的时候,就没有了扩展分区。
**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上面,可以创建多个逻辑分区。逻辑分区相当于一块存储截止,和操作系统还有别的逻辑分区、主分区没有什么关系,是“独立的”。
**活动分区:**就是当前活动的、操作系统可以启动的分区。
在安装系统分区时,会看到如下设置:
我个人的理解是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在使用上并无很大差别,只是主分区有限,可自行控制。
保留多个分区是Windows古老的习惯,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云服务横行时代的个人计算机。之前人们大多是为了在重装系统的时候不丢失数据,现在我们创造的最宝贵的照片、视频、文档,都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服务商存上云端,可以说PC里已经没有太多需要“永久保留”的东西了,况且一块硬盘的寿命有多长还真不好说,特别是在当今磁盘容量爆炸的时代。
当下许多个人组装的台式机都是SSD+HDD双硬盘配置,甚至稍好一点的笔记本电脑(5000+)都已经几乎标配SSD了,另一块硬盘几乎不会受到威胁。个人建议只分一个主分区,这样在磁盘内部倒腾大量文件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大分区的魅力。([这两段话摘自一篇博客]https://segmentfault.com/q/1010000000699894/a-1020000000702497)
磁盘格式化理解
大家都知道格式化就是清空数据,恢复到初始状态,我以前也是这么粗浅的理解,真是惭愧学艺不精,留下了不学无术的泪水。
格式化是针对主分区和逻辑分区的。要格式化是因为这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系统有关系。没有格式化的分区就像一张白纸,要写入数据,必须对白纸打上“格子”,每个格子里面写一块。而操作系统只认这些格子。
格式化分类:
- 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就是处理磁盘的物理表面,在磁盘上重新建立标准的磁盘记录格式,划分磁道和扇区,低级格式化对磁盘的寿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尽量不要进行低级格式化操作。
- 高级格式化(逻辑格式化),就是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FAT32/NTFS/EXT2等等),在磁盘的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然后初始化磁盘或者某个分区,清除磁盘或者分区中的文件数据.
- 快速格式化:
快速格式化需要的时间非常少,如果硬盘有坏道,它也不会提示,只是将磁盘中的文件删除,但是这个删除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删除文件,快速格式化是通过清除FAT表(文件分配表),让电脑认为磁盘上没有数据了,并不是真正的格式化数据,所以电脑会显示磁盘是空的,但是其实数据都在,只要通过数据恢复工具就能恢复数据,这就是为什么叫快速格式化,只是清理文件分配表而已。 - 一般格式化:
一 般格式化和快速格式化完全相反,一般格式化除了清除数据之外,会对硬盘进行检测,所以时间比较长,如果检测到硬盘有坏道的话,还会进行提示,会将磁盘上所有磁盘扫描一遍,并清除所有内容,且不可恢复。
- 快速格式化:
Linux和Windows文件系统的区别
在winodws中打开我的电脑显示的是盘符:
而在Linux系统中打开是一个个文件,例如Ubuntu如下图:
Linux没有盘的概念,但归根揭底它们都是存在硬盘上的,无论机械硬盘还是固态硬盘,Windows的卷是自行划分的,Linux的这些文件也是挂载在硬盘上的。
上图为Ubuntu的磁盘分区: Ubuntu盘符的命名特点“sdxy”,其中x指物理磁盘号,y指磁盘的逻辑分区号,如sda1指第一块物理磁盘上的第一块逻辑分区,sdb2指第二块物理磁盘上的第二块逻辑分区。
Linux目录详解
- /bin:binary的缩写。存放系统中最常用的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如常用的命令ls、tar、mv、cat等。
- /boot:存放linux内核和启动文件。
- /dev:存放linux系统下的设备文件,访问该目录下某个文件,相当于访问某个设备,常用的是挂载光驱 mount /dev/cdrom /mnt。
- /etc:系统配置文件存放的目录,不建议在此目录下存放可执行文件。***.配置当前用户的环境变量在 etc/environment 中;配置所有用户的环境变量在 etc/profile中***。
- /home:用户的主目录,相当于windows的D盘、E盘、F盘等/
- lib: 存放共享的库文件,包含许多被/bin和/sbin中程序使用的库文件。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零散文件。
/media: ubuntu系统自动挂载的光驱、usb设备,存放临时读入的文件。
/mnt: 作为被挂载的文件系统得挂载点。
/opt: 作为可选文件和程序的存放目录,主要被第三方开发者用来简易安装和卸载他们的软件。
/proc: 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这里存放所有标志为文件的进程,比较cpuinfo存放cpu当前工作状态的数据。
/root: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
/s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如系统管理、目录查询等关键命令文件。
/ srv: 存放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数据。
/sys: 系统设备和文件层次结构,并向用户程序提供详细的内核数据信息。
/tmp: 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所有用户对此目录都有读写权限。
/usr: 存放与系统用户有关的文件和目录。***/usr/bin 存放应用程序,/usr/share 存放共享数据,/usr/lib存放不能直接运行的,却是许多程序运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数库文件。/usr/local:存放软件升级包***。
这篇关于【操作系统补课】安装双系统小白必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