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响铃:腾讯加班多、口碑时薪低、优酷被嘲讽,这家职场社交平台成了互联网行业的镜子,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微信称霸社交甚至移动互联网的年代,从来没有人想到过,一款基于弱关系的职场社交软件可以如此快速地从小众走向现象级。伴随着“商业社交”转型的成功,脉脉的线下广告正在写字楼、公交站、地铁站等职场人士最频繁接触的场景内大量出现,市场扩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事实上,职场社交在国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领英、Glassdoor已经玩得风生水起,估值数百亿美元的领英近些年还大举进军中国,不过结局却略有些落寞:风光无两的负责人离职,随后又被脉脉所超越,逐渐式微。
那么,领英缘何折戟,脉脉崛起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产品逻辑?这里盘点脉脉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塑造以及用户价值,链接脉脉用户的真实声音,试图探寻这款独特产品的独特发展之路。
被抑制的表达欲,终于在职场社交有了窗口
在新疆创业的沈勇是疆途网络总裁,也是脉脉资深用户。只身去到新疆创业的他在谈及自己初次使用脉脉时说,“我尝试发了几个评论,万万没想到,我的评论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转发”。
沈勇的“尝试”,是相对于那些相对保守的职场社交功能而言。在另一家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上,用户只有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基本信息被展示出来,交互类的内容较少,而事实上,中国职场人对个人动态、行业趋势分享等生动的职业形象更有兴趣。
经济快速发展下,中国变得既传统又新潮,在商业上,中国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特殊性,某些方面非常传统和保守,其他则又比较激进。比如,大多数中国职场人的表达欲十分旺盛,但内敛的民族品格让他们在现实职场上表现得十分隐忍。但一旦解放到互联网,就迸发出强大的言论能力,各种职场八卦、爆料、建议、吐槽能够快速占领一款APP的版面。
尝到“甜头”的沈勇在深度使用脉脉后,又组建了包括新疆、北上广、全国区域等的多个脉友圈,获得了很多职场用户的积极加入。
另一个案例是脉脉的职场真相(即匿名区),如今已经成为脉脉的招牌板块,热度长盛不衰,今日头条创作空间运营总监汪钦生在谈及自己的使用体验时说,“与一般互联网媒体的光鲜靓丽报道不同的是,脉脉职场真相里的吐槽可以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解互联网,职场真相和朋友圈形成了有效互补。”
对表达欲更盛的人情文化的掌握是脉脉的后发优势,而利用人脉圈的强带动效应进行裂变式产品营销,脉脉则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几何扩张。
企趣市场副总裁陈盈2014年8月开始使用脉脉,受邀参与过脉脉的多场活动,两年的深度使用后,2016年8月在公司内部专门分享了一次如何使用脉脉,并让同事都来注册和使用脉脉。这其实反映了脉脉在启动期的市场策略:为了克服职场社交冷启动带来的产品引导期漫长的问题,邀请行业精英作为“引信”,加大推送比重,利用跟随心理实现更快的职场身份网络化(真实职业信息)。截止2017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0%。
在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看来,职场身份网络化虽然更为缓慢,但一旦到达密度的临界点,就能产生爆发效应。现在看来,对外声称用户数已超4千万的脉脉已经基本过了这个临界点,用户增长有了一定的自驱动力。
匿名给职场人带来的,除了真实、真切还有真相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行为都是线下生活的映射,微信通讯录里的数据,就是现实生活往来的关系,在微博转发一个产品,就相当于向别人推介这个品牌”,在评价线上、线下行为的关系时,脉脉用户徐磊如是说。
匿名的方式也是如此,职场匿名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像一面镜子一样对职场里的真实进行了表达,职场的美好或者丑陋与镜子本身无关。
在脉脉上,经常能够发现诸如“XX加班是不是很严重”的提问,匿名者尤其是那些认证来自对应公司的员工往往能够给予最真实的回答,“加班很严重,女朋友都见不到面”、“还好吧,6点就可以走人”等等,这些真实的经历可能比面试HR或者企业公关口里讲出来的更为可信,这是一种平实的“镜面反射”。
我们可能发现,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不同的部门待遇千差万别,有内部人士指出腾讯能做出成绩也没有边缘部门一说,一切唯结果论;也有匿名反映加班超多,且具体薪酬、技术上能给员工带来提升的潜力似乎又不太如意。
我们还可能发现,同样是阿里,不同的部门千差万别,文娱被诟病最多,口碑和菜鸟加班严重、时薪低,其他部门也各有“特色”,而最重要的是,阿里内部的鄙视链条上,被收购的优酷总是被冷嘲热讽。
而外界形象不太好的百度,内部员工评价却相当不错,除了薪资似乎差了那么一些。最大优势如All in AI一样,在技术上底蕴深厚,几乎是互联网大佬中技术最强的公司。
总之,对于信息受限又渴望了解更多事实的新员工或其他相关人员来说,匿名区可能帮助他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在匿名“镜子”这里,脉脉平台所能决定的,是镜子是否平整——对现实是否如实的反映而没有歪曲,而这最终又由产品的价值观所带来,如果要做哈哈镜吸引眼球,那就只能歪曲事实,无秘即是如此。
脉脉的匿名本质上是为职场用户创造输出行业真相的有利环境,道出用户平时想说而又碍于实名不方便说的内容,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多年来脉脉匿名区爆出的大多数“料”,往往最后都被证明是事实。
这些爆料一些是反映公司的社会事件,例如携程亲子园的爆料,最终挖出了轰动全国的重大虐童事件;又例如美团外卖送餐员打开外卖吃了又吐回去爆料,最终以美团公开道歉并承诺严肃处理结束。
但这些内容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对公司内部员工切身利益的爆料。最近几年职场中各种暴力裁员事件日渐突出,正在遭遇暴力裁员却无力抗拒的职场人多数选择了脉脉的匿名渠道,既保护了自己,又让真相曝光维护更多同行者的权益,尤其是提醒后来者雇主环境的真实状况。这些爆料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职场人有效的反击手段,让那些做了“坏事”的雇主承担声誉上的损失。在脉脉用户基数越来越大时,对于那些公司而言,这种声誉的影响难以忽视。
图中案例,街电的离职及股权事件、乐视VR解散、百度外卖被卖、UC浏览器大规模裁员风波等最后都被热闹的舆论证实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对员工利益可能造成损害的事件都被脉脉匿名区所提前“预警”。此外,最近火热的滴滴左撕美团、右入共享单车焦点事件,ofo质押融资都能够在脉脉匿名区找到早期的提前爆料,类似的匿名区与现实印证的案例还有很多。
当然,谁也无法保证匿名的评论一定都是真相,处心积虑的报复、中伤对那些本来清白的雇主来说是严重的伤害,因此脉脉对凡属负面的匿名爆料都严加管控,有专门的审核机制。此外,同样是匿名环境,脉脉也鼓励并确认那些实名澄清的行为。
关于快手的两个案例中,一个造谣收购的爆料,一个中伤企业的爆料,都得到了澄清。一些时候工作人员会主动邀请当事人进行澄清,确认来源合理后,该实名澄清随后被脉脉盖上“已实名澄清”戳增加权威性,消除用户疑虑。
这些对待匿名的态度也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脉脉的产品态度。邻家铺子创始人兼CEO孙邻家2014年下半年开始用脉脉,那段时间正是他疯狂找找投资的时候,“我有习惯会集中性地下载各种人脉软件……我认为找人脉先找圈子,最后就留下了脉脉一个”,孙邻家说,“脉脉是迄今为止我用过的唯一一个老板实时回复各种产品问题的产品,这让同样创业的我很温暖”。
相较于抓住不能延迟满足群体的泛娱乐化需求,消耗掉他们所有空余时间的“标准”互联网产品思维,脉脉有些不太一样,按其创始人兼CEO林凡“我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的说法,脉脉并不是一个注册以后一定要天天上的产品,而是当用户有需求的时候,脉脉能够被第一时间想到。
价值观的些许偏差,也让脉脉在浮躁的互联网圈里显得有些另类,只不过,这种另类可能带有某些稀缺而珍贵的色彩。
“五同关系”让圈层文化真正转化为价值
在脉脉上还发生过不少可以成为互联网谈资的故事,比如向往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能力也足够的员工,在招聘平台的简历石沉大海,却在脉脉上找到了带他进入这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一个风水培训讲师,通过脉脉结识众多同行和潜在客户,甚至被邀请到天津大学演讲。
这些看似谈资的内容,其实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中国职场、商界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要知道,美国人为了填补每年21%员工工作更换形成的空缺,年花费2000亿美元,中国虽然不一定有如此规模,但想必也低不了。
一边是企业高支出,一边是求职者来回奔波,供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必然的社会资源内耗,而且,这种内耗在VC等资本市场上也普遍存在,好的项目对应有兴趣的资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脉脉显然暂时还无法解决这种全局性问题,但在其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可以称作“权宜之计”的方法:让分布于各地域、各领域、各行业的用户群之间形成相对通畅的信息交换,减少适配过程中的内耗,其方法就是脉脉所宣称的“五同关系”:同学、同事、同乡、同行以及共同朋友。
在人脉文化浓厚的中国,平台比能力,选择比努力可能更重要,“成功的85%来自于人脉关系”并不是一句夸大之辞。五同关系可以认为是脉脉作为一个商业社交软件所能做出的一个尝试,基于人和人的“关系”连线,信息不对称在脉脉平台范围内得到尽可能解决。
脉脉尝试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一些寻找合拍合伙人的创业者能够找到小学同学做搭档;初创公司CEO拉到了一些线下接触不到的生意;新公司负责人在两周时间内拿到了天使投资;“我一个人在新疆创业,通过脉脉认识到300多个企业家,而且还找到合作股东。”文首对评论被关注很惊喜的沈勇也通过脉脉解决了创业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强调个体与个体的距离,认为职场、商场社交只是一种个体和个体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国独特的关系文化决定任何社交必定带有浓厚的关系圈色彩,是带有共同属性(例如同事、同学、同乡)的抱团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资源交互、共享的过程。在圈层文化转化为价值这件事上,脉脉无疑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而言之,脉脉用遵循本土文化的方式把“有序的透明”带给了中国职场甚至商场,这种透明既是雇主环境评价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匹配的需要,变革行业的同时,脉脉也走出了一条有些独特的发展之路。
(完)
曾响铃(微信ID:xiangling0815)
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 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近80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这篇关于响铃:腾讯加班多、口碑时薪低、优酷被嘲讽,这家职场社交平台成了互联网行业的镜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