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论人工智能项目:「六投」、「三不投」

2023-10-19 22:30

本文主要是介绍投资人论人工智能项目:「六投」、「三不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640?wx_fmt=png

作者:第十区VRAI基金和清研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主管合伙人钱雨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投资红利,随着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未来十年的投资主流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了未来 8-10 年最大的投资机会,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即使用“遍地是黄金”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而,作为一个多年关注并践行人工智能投资的早期风险投资人,我发现在人工智能投资过程中,最难的事甚至不是判断哪些项目具备投资价值,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伙伴。因为太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有过成功体验的投资人, 还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还在用互联网的投资思维去考评人工智能项目,这样得到的结论往往和项目价值南辕北辙,会错失好的投资机会。

本文源自我自己多年的 AI 早期项目(天使轮、A 轮)投资经验和人工智能领域朋友们的创业经验总结而成。如果按照本文逻辑投资,相信只要正确运用,绝对可以投出年化回报率不错又相对安全稳定的项目。但需要说明的一点,如果您想投的是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的 AI 项目,那么请不要参考下列观点。

640?wx_fmt=png

六投

第一投:从垂直行业入手,而不是上来就做大项目

互联网行业,要想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往往是故事要大而美,要讲规模,讲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但 AI 行业其实大多数时候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AI 和互联网不同,互联网是基于海量用户已经在线这个前提,而对于海量用户而言,用户与用户之间很容易找到相似点并归类,随便找到一类用户就是几千万上亿人;同时,传统互联网其实要解决的只是简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O2O 项目虽然嵌入了一定的生产服务流程,但着眼的关键点还是信息不对称,有了好的创意,技术和工程上的问题都不难解决。因此,互联网项目很容易放量做出规模,也只有规模化才有投资价值。

AI 则完全不同,如果说互联网技术是海面上漂浮的冰山,那么其实它只是显露出来的一角,而 AI 技术可以类比为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体积深度远远超过表面。它要解决的不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对现实环境的感知以及决策问题。如果说感知还比较容易,那么我想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做决策、做选择是最难的。而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水准又只能称作是“解决单一问题能力”级别。那么好了,通用型大项目往往涉及复杂的多种因素决策,远超出目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能实际落地的专用型项目则天然不具备“大”这个属性。

640?wx_fmt=png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具有规模化特质的大项目,例如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系列技术的项目,也具备广泛使用的通用性,这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此类项目对创业团队运作管理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过类似规模的互联网项目,因为 AI 是深度与整个服务领域融合的。如果一个创业团队,上来就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项目,一般来说,团队是没有去匹配大项目的能力的,包括技术、资源、资金、管理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凡是综合性大项目,意味着用户预期极高,而项目实施难度极大,项目失败概率极高(但是如果您确信自己要投资的是微软、谷歌这一类划时代创造性项目,那么还必须投这种)。

譬如说,对于 AI+Fintech,很多人都想做智能投顾,其实想做这个事的公司很多,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少,没一个成功的,而反过来,如果做一个相对更加简单的命题,例如 AI 辅助金融监管,使用 AI 把零散的上市公司数据结构化,比智能投顾的商业模式一定更加接近成功。因为这是一个封闭的单一命题,适合 AI 技术当前水平,适合初创团队运作。

反过来,如果一个团队从某个垂直领域入手,其实是既符合早期团队资源运作能力,又符合人工智能当前技术水平的,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实在很弱小,最擅长解决的只是批量化智能替代重复劳动的工作。垂直领域应用最为适合,同时,垂直领域应用一般都是 ToB 类,很容易找到典型头部客户,以及客户的典型刚需需求,也就意味着项目的落地能力极强,是投资的好对象。这就涉及到第二投:明确垂直领域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国内特殊的营商环境也需要考虑,垂直领域的项目,其应用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在 AI 还没有被客户群体广泛深刻认知之前,订单往往早期以合作项目制呈现,而大项目实施周期和验证周期都很长,甚至于可能远长于客户主管领导在该岗位上的任职周期。如果你是客户领导,摆在面前两个从未合作过的创业公司,一个做某个具体智能项目,一年实施完毕,效果立竿见影,投入也少;一个做大而全的智能项目,实施要几年,效果更久才能看到,投入又高。作为领导,你会选哪个呢?

第二投:明确垂直领域应用场景

对于一个AI创业团队,找得到垂直领域还不够,必须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例如说,大家都可以声称自己在做 AR+、AI+ 电网的项目,但是到底用在什么场景呢?是电网哪个部门来买单呢?买单部门的支付能力强不强呢?这是最考验项目基本功,也是投资人判断项目价值的关键。如果有很明确的场景,例如说远程作业指导,例如说巡检,而且是明确在何种条件下的作业指导和巡检,意味着创业团队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耕耘,能够精确把握住客户的需求,并且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还知道要做成这一单生意,究竟应该和谁去谈,这一单生意是不是电网最好的生意,例如说,给培训部门做项目,从收入预期上看就远不如给生产部门做项目,因为培训部门是个成本单位,每年的开销预算有限;而生产部门是个利润单位,只要能节本增效,花钱上 AI 项目就是赚钱,能花肯定花。这些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是没有办法去一步步细化,最终判断项目质量的。

再举个例子,目前 AI+医疗影像的项目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都瞄准了为影像科提供服务,殊不知其实这样是动了影像科医生的奶酪,你用 AI 替代了人家的工作,就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医生,偏偏影像科还是你买单的客户,有人愿意花钱把自己买出局吗?这样的产品一定不好销售。反过来,做一个给内科医生用的,AI+医疗影像的项目,让内科医生可以不借助影像科,不用等待漫长的拍片时间,就可以迅速判断患者病理风险,以及是否要进一步去影像科精确拍片诊断。这样买单的内科科室有动力,对于影像科既没有革人家的命,也可以把一部分不需要拍片的患者工作量减轻。

第三投:优质的头部客户

这里的关键是: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往往是千差万别的,AI 投资看似是一个领域,实际上是一个横跨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横向投资。投资人想成为每一个领域的专家,是非常不现实的,那样判断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很大程度就是看项目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头部客户,而且客户签单并不是简单的小批量实验性订单,而是大批量生产型订单。例如车辆领域最好是前装市场订单。如果头部客户肯海量下单,说明产品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可靠性,项目也就具备充分的投资价值。又例如现在很多 AI 项目听起来应用领域很多,但是仔细一考量,会发现每个领域可能都是签了一两个小订单,客户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为了投石问路而提供了一些实验性项目,这样的订单其实不见得一定能够持续,需要对订单服务内容和客户反馈进行深入尽调分析,才能确定它能否在未来一年转化为批量生产型订单。

第四投:应用场景够 low

没错,你没看错,不是高大上,而是够 low。原因如下:

第一,越 low 的地方,用重复人力劳动越多,解决的问题越简单,越适合人工智能当下的能力。如果高大上的地方,要么其实是需要真正的“智力如创造力、分析力等”,现在AI根本做不到,要么其实用不了几个人,你用AI替代,也没有多少效率提升。例如游戏设计其实很 low,全是拼人力,拼时间,现在用AI来做设计了,一下子三天干完过去一个团队三十天的活儿,你说客户会不会买单?一定买单。其实这一轮AI投资的秘密,就是“降本增效”,low 场景从100 个人降到 1 个人,缩减的是巨大的成本,高大上场景从 1 个人降到 0 个人,缩减的成本可能还不如雇个人。而且越 low 的场景,越在社会上广泛存在,解决一个,就意味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大量的类似场景,市场空间巨大无比。越高大上的场景个性化越强,很可能不适合作为产品。其实理解了这个秘密,也就不难理解 AI 项目的技术替代性问题,其实只要你能用很低的成本,实现用 1 个人替换 100 个人,根本不用担心未来有什么新技术去取代你,因为替换 1 个人到 0 个人的收效太小,就算对手的技术实力极强,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儿呢?世界上还有无数值得去做的,需要替换 100 个人的场景没有被挖掘。

第二,越 low 越红海的地方,一旦用了 AI 就是全新的蓝海,而且别人还不一定进的来。这里稍微再剧透一下我们的投资逻辑,其实我们投资的项目只有两类:管理咨询公司和小家电公司。因为好投的 AI 项目要么是把 AI 用于 B 端客户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本身就是管理咨询公司的活儿,只不过我们 AI 公司有了新的 AI 技术工具而已;要么是把 AI 技术用于 C 端客户的生活,最好的载体就是小家电,可能看不起眼的传统家电,比如一个扫地机器人,增加了 AI 以后,就脱胎换骨,外形看起来还是那个圆咚咚的老样子,但是脑子可比以前好使多了,当采用了 AI 以后,硬件成本又会大幅度下降(因为可以用很便宜的通用传感器加复杂的工程算法实现来解决过去很贵的专用传感器搞不定的事儿)。又便宜、又好用,一下子就把过去的红海变成蓝海了。那些传统扫地机的厂商,想一下子具备 AI 能力,其实很难的,因为船大难掉头,也没有这个基因;AI 厂商要进来做扫地机也没有那么容易,有先行专利壁垒,有工程化时间差。因为 AI 的应用迭代不像互联网那么快,你几轮软件硬件磨合下来,至少半年到一年吧,有这个时间,人家先行者又弄出新东西新功能了。这还不是说有钱就能加速的事儿。

第三,low 的场景,反而适合初创团队,越高大上的场景,解决起来越不容易,越适合已经具备足够规模的企业。就像谁都知道,打鬼子有好武器,直接上正规军最好,但是问题是一穷二白没有啊,正面战场那就不如看起来很 low 的游击战。

第五投:强大的工程和服务能力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朋友经常会疑惑的,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投人工智能投的是技术,特别是算法的领先……其实,目前这一轮 AI 热潮的理论基础在08年左右已经被学术界解决,可以认为是大树枝干已成,各种算法无法都是些旁支或者叶子,并且学术上有优质论文支持的算法,在实际中未必有任何实用价值,因为学术论文的前提假设可以自己随意设定,而实际完全不同,任何算法脱离了前提假设都没有存在价值。

既然算法并不重要,也就是说目前的 AI 在实用阶段其实没有算法的本质区别,产品和产品的区别,主要就体现在工程化能力,也就是实际场景中,各种限制条件,把学术论文天马行空的问题,变成了有大量明确前提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工程化,既包括了算法的实际落地能力,也包括了项目团队如何综合运用各种软硬件资源,搭建有效、可靠的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产品不是学术研究,必须完美应对各种现实的不完美,这必须是创业团队有多年的工程经验(未必是AI工程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团队才会有足够敏感度去预感产品中的坑,并且尽量规避,提高投资效率。

工程化能力,在互联网项目里基本上不用特别考虑,不过也有例外,例如摩拜和小黄车的作战,在我看来,小黄车的败北除了创始团队因素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工程化能力和经验不足,摩拜很清晰地认识到了,共享单车作为一个物理设备,一旦投放市场后,其稳定性、可靠性非常重要,所以从智能锁设计,到车体加固等都远胜小黄车。AI 的运用,比共享单车要复杂更多倍,从软件到硬件,从环境感知到行为决策,每一步都要考虑复杂的现实情况,软硬件的鲁棒性等等。如果创业团队没有丰富的工程化能力和经验,就会持续不断掉到坑里。而投资人如果没有过工程化经验,就很难设身处地去理解工程化的重要性,不过也不要紧,人不一定有自身体验才能行动,只要认识到工程化之重要即可。

服务能力也是一样,ToB 项目一半是产品,一半是服务,往往一个 AI 项目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借用好友AI圈知名创业者和思想家鲍捷博士的比喻,AI 项目好比毛毛虫,小时候的商业模式是吃叶子,长大变成蝴蝶的商业模式是吸花蜜,虽然蝴蝶很美,但是要求毛毛虫去吃花蜜是不可能的。好的 AI 项目是不断在不同商业模式的外在形态间跃迁的,跃迁的基础就是服务能力,因为只有有很好的服务能力,才能非常好的不断抓住客户和潜在客户新的需求,往往上一代产品就是下一代产品的需求来源和敲门砖。

服务能力和工程化能力一样,是创业团队要在之前的人生旅程中实践获得的。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做得好的 AI 团队,除了要具备 AI 技术大牛以外,很大概率上都有一个甚至多个来自通信行业的创始合伙人。我认为原因主要是这两个行业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和人才通用性,第一是都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电子科学的,第二是都是服务 B 端,而且是大 B,第三是因为通信行业发展日趋稳定,有能力的很多人士都纷纷寻找新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从通信业到AI 业的跃迁,前面又说过,AI 行业跃迁能力非常重要,能够从通信行业跨界跃迁过来,在 AI 行业内部跃迁自然不在话下,而之前的软硬件集成、运用能力和大客户服务能力又可以完美转移。所以,如果您面对的 AI 项目里有一个靠谱的通信行业创始人,请重点考虑一下。

(以下内容感谢网友 Kevin 贡献思路和大部分内容) 

服务能力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是 “Customer Engagement”(请原谅我用在老东家喜爱的英语词汇,因为这个词确实很贴切)。首先,B/G 客户对他们自己的业务最熟悉,但不是很清楚新技术与新理念如何在“合规”的情况下带来新的管理价值或成本优势以及如何合理落地。(实际上,对于没有 AI 概念的客户,完全想象不到 AI 可以给他们做什么,过去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其实这个贫穷不局限于财富,也包括知识)

AI 团队熟悉技术细节,也会有一些“最佳实践”或者“他山之玉”,但是很多没有传统行业基因的 AI 团队,其实不好抓住关键点,也就是要比客户自己更熟知并理解管理现状、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内部政治因素?技术?亦或者是不知道已经有先进方案),并能结合具体客户具体问题具体落地场景,针对性极强地给客户完整的交钥匙级别的解决方案,(怎么听起来越来越像通信行业)而不是一个PPT一讲一年,不管受众关切点,也不倾听真实需求,好像就是说:我技术很牛,我也有某某案例,你们看着办吧,看我能干嘛,我就给你干。(哎呀,这个风格太像外企啦)

尤其是当这种新技术的导入涉及到管理变革或流程优化这类接近于 BPR 的操作,要最大限度发挥出新技术价值就需要有足够艺术性,把对脉、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且有足够高度性与概括性去说清楚应用价值的方案与客户打动能力。好的解决方案能力与演讲能力有助于拿下项目或者抓住客户的一个小需求切入,给客户传递足够的信心与预期,接下来再以彪悍的工程服务和交付能力实现 AI 价值落地与“兑现那些吹过的牛”,有可能最终实现把项目做大、做实、做广。 

(再次感谢 Kevin 分享)

说完这些,就更好理解为什么经常好的 AI 公司背后有通信人的创始背景了,因为通信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上面这些太相似了。

第六投:团队的演进能力强

刚才举的毛毛虫例子,其实就说明了项目演进、跃迁能力必须要强,因为每一个阶段应对的问题都不一样。而且创业团队要具备的演进能力既包括了技术和产品能力,也包括了客户服务能力,最关键是自身的管理能力,如果任何一个阶段跟不上,项目都可能就此停滞,未必是消声灭迹,但是可能估值就不再提高,对于投资人来说,是很大的潜在机会成本。

如前面所说,要判断团队演进能力是否强,一个好的办法就是看创始人之前的经历是不是有过成功的跃迁,或者至少有过合理的跃迁,能够敢于从相关行业跃迁到AI行业的人,或者在 AI 行业已经工作创业多年,做过多个不同的项目的人,比起纯粹学习 AI 行业,博士毕业出来第一次创业的人,成功概率要高很多。年龄大一些,成熟一些的创业者,成功概率要比年轻人高很多。没办法,这些都是要靠多年经验一点点浸出来的,可不是互联网时代所谓过三十不投的逻辑。

最后说说为什么 AI 项目会不断演进呢?原因也很简单,AI 公司就是管理咨询公司,所有的管理咨询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入手,给客户解决了问题,客户体验很好,会自动提出新问题来。例如一家做叉车智能化的公司,很多客户是工商业头部客户,他们一旦发现在叉车这一块,每年投入 1500 块,一年能节约 15 万成本,你说他会不会高兴,肯定会;他会不会想出一些新的物流仓储智能化需求来问你,肯定会。那么这些新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机会,商业模式跃迁也就完成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叉车智能化这个敲门砖,你就算认识客户,客户也不见得能想得出来其他的需求,因为他对 AI 没有认识,没有体验。所以说,AI 当前一代产品和服务投入使用,就是 AI 新一代产品和服务研发的开始。

三不投

一不投:声称要解决万众瞩目的通用性问题

凡是这一类项目,如果说得好呢,是胸怀远大,如果说得实际一点,往往是因为创业团队缺少对 AI 的深刻认识,没有意识到它的局限性;也缺少对任何传统行业的深刻理解,想不出 AI 可以用在具体何处,而泛泛的大场景是最容易想到的;所以才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其特点还包括问题所需的数据往往是已经很好结构化的,例如互联网大数据、政务大数据等等。那么问题就来了,即使创业团队有足够的能力,在获取这些数据方面,相比巨头也完全不具备优势,基本上没有成功概率可言。这种事还是适合华为、BAT 等等去做。

二不投:没有应用场景

并且,宣扬以下内容:

  • 豪华团队

  • 算法领先

  • 可疑市场业绩

  • 领导、专家来访、宣扬获奖

  • 全新的技术架构

如果说一不投的对象是因为年少,可能对这个世界还缺少认知,二不投的对象就往往是对社会深刻认知,只不过没有心存善意。因为凡是有明确应用场景,并且开发出有效产品的项目,一定是要讲自己的场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头部客户,自己的市场份额;只有没有场景,没有好产品的企业,才会不得不去渲染自己的团队豪华,这还是没有心怀恶意的。

如果单纯宣传自己算法领先的项目,一定要小心,因为 AI 项目其实领先的不应该是算法,而是基于场景的工程化能力,我相信一个有水平的技术创业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空谈算法领先,恰恰说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领先的地方,而算法领先是最难以判断的,故意把这种“领先性”抛出来,其实是怀着深深的恶意,准备忽悠投资人的。以我的经验,这种项目一旦你花点时间去研究,下一次见面时,创始人给你讲的技术水准一定会根据你的认知来不断向下调整,果断放弃就好。

如果还辅以宣传可疑的市场业绩(例如和某个单一客户签署巨额意向订单,且不能提供全部的签约协议以供投资人了解意向条件),刻意宣传各种领导、专家来访的项目,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欺骗投资人为主的项目,属于为了迎合投资人喜好,故意设的局。 最后,如果宣传自己使用全新技术架构,基本上和渲染自己算法优先类似,都是缺少真实的业绩,才会这样宣传,而且越新的技术架构,越不适合作为客户服务产品,因为其不稳定,这也是缺乏工程化能力和经验的表现。

三不投:创始团队没有工程、服务、行业经验和行业资源

前面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没有这些,基本上不适合在当前AI创业圈混,项目也没有任何商业模式跃迁的可能,投资人直接忽略项目即可。

技术与投资就像 DNA 的双螺旋结构,一方的变化,会带动另一方以相同的步骤协同上升。从大宏观尺度看,在 ICT 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是几个大的 DNA 创业节点,也分别对应不同的投资逻辑。从小尺度看,AI 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也需要有不同的投资逻辑匹配。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逻辑,刚刚好适合今天的AI发展阶段,随着技术发展,未来也将出现新的投资策略和逻辑。

但无论双螺旋如何变化,技术与投资相辅相成交互上升是永恒的不变趋势,AI 也会有 8-10 年的创业与投资红利。时刻把握最新趋势就能在这场进化中占据优势,投出优质项目。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钱雨先生知乎专栏,欢迎前去交流。

这篇关于投资人论人工智能项目:「六投」、「三不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242758

相关文章

javafx 如何将项目打包为 Windows 的可执行文件exe

《javafx如何将项目打包为Windows的可执行文件exe》文章介绍了三种将JavaFX项目打包为.exe文件的方法:方法1使用jpackage(适用于JDK14及以上版本),方法2使用La... 目录方法 1:使用 jpackage(适用于 JDK 14 及更高版本)方法 2:使用 Launch4j(

Docker集成CI/CD的项目实践

《Docker集成CI/CD的项目实践》本文主要介绍了Docker集成CI/CD的项目实践,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 目录一、引言1.1 什么是 CI/CD?1.2 docker 在 CI/CD 中的作用二、Docke

SpringBoot项目引入token设置方式

《SpringBoot项目引入token设置方式》本文详细介绍了JWT(JSONWebToken)的基本概念、结构、应用场景以及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实践,展示了如何在SpringBoot项目中实现JWT... 目录一. 先了解熟悉JWT(jsON Web Token)1. JSON Web Token是什么鬼

手把手教你idea中创建一个javaweb(webapp)项目详细图文教程

《手把手教你idea中创建一个javaweb(webapp)项目详细图文教程》: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IntelliJIDEA创建一个Maven项目,并配置Tomcat服务器进行运行,过程包括创建... 1.启动idea2.创建项目模板点击项目-新建项目-选择maven,显示如下页面输入项目名称,选择

Jenkins中自动化部署Spring Boot项目的全过程

《Jenkins中自动化部署SpringBoot项目的全过程》: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Jenkins从Git仓库拉取SpringBoot项目并进行自动化部署,通过配置Jenkins任务,实现项目的... 目录准备工作启动 Jenkins配置 Jenkins创建及配置任务源码管理构建触发器构建构建后操作构建任务

Nginx、Tomcat等项目部署问题以及解决流程

《Nginx、Tomcat等项目部署问题以及解决流程》本文总结了项目部署中常见的four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法:Nginx未按预期显示结果、端口未开启、日志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开发环境与生产环境运行结果不一致... 目录前言1. Nginx部署后未按预期显示结果1.1 查看Nginx的启动情况1.2 解决启动失败的

这15个Vue指令,让你的项目开发爽到爆

1. V-Hotkey 仓库地址: github.com/Dafrok/v-ho… Demo: 戳这里 https://dafrok.github.io/v-hotkey 安装: npm install --save v-hotkey 这个指令可以给组件绑定一个或多个快捷键。你想要通过按下 Escape 键后隐藏某个组件,按住 Control 和回车键再显示它吗?小菜一碟: <template

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类系统

目录 引言项目背景环境准备 硬件要求软件安装与配置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代码示例 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预测应用场景结论 1. 引言 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目标是自动识别图像中的对象类别。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技术,我们可以构建高效的图像分类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监控分析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类系统,包括环境

如何用Docker运行Django项目

本章教程,介绍如何用Docker创建一个Django,并运行能够访问。 一、拉取镜像 这里我们使用python3.11版本的docker镜像 docker pull python:3.11 二、运行容器 这里我们将容器内部的8080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的80端口上。 docker run -itd --name python311 -p

在cscode中通过maven创建java项目

在cscode中创建java项目 可以通过博客完成maven的导入 建立maven项目 使用快捷键 Ctrl + Shift + P 建立一个 Maven 项目 1 Ctrl + Shift + P 打开输入框2 输入 "> java create"3 选择 maven4 选择 No Archetype5 输入 域名6 输入项目名称7 建立一个文件目录存放项目,文件名一般为项目名8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