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iostat溯源diskstats

2023-10-18 08:12
文章标签 linux 溯源 iostat diskstats

本文主要是介绍Linux之iostat溯源diskstats,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iostat

    • 默认输出解析
    • 详细输出解析
    • 关键指标
  • diskstats
    • 字段解析
    • await的计算来源
      • 计算方法
    • svctm计算来源
      • 计算方法
    • util的计算来源
      • 计算方法

系统级别的IO工具

默认输出解析

iosta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usr CPU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nice 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system CPU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iowait 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 %steal 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
  • %idle 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 tps 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传输"意思是"一次I/O请求”。多个逻辑请求可能会被合并为"一次I/O请求"。"一次传输"请求的大小是未知的。
  • kB_read/s 每秒从设备读取的数据量
  • kB_wrtn/s 每秒向设备写入的数据量
  • kB_read 读取的总数据量
  • kB_wrtn 写入的总数据量

详细输出解析

iostat -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rrqm/s : 每秒合并读操作的次数
  • wrqm/s: 每秒合并写操作的次数
  • r/s :每秒读操作的次数
  • w/s : 每秒写操作的次数
  • rMB/s :每秒读取的MB字节数
  • wMB/s: 每秒写入的MB字节数
  • avgrq-sz:每个IO的平均扇区数,即所有请求的平均大小,以扇区(512字节)为单位
  • avgqu-sz:平均为完成的IO请求数量,即平均意义上的请求队列长度
  • await:平均每个IO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在队列等待的时间,也包括磁盘控制器处理本次请求的有效时间。
    1. r_wait:每个读操作平均所需要的时间,不仅包括硬盘设备读操作的时间,也包括在内核队列中的时间。
    2. w_wait: 每个写操平均所需要的时间,不仅包括硬盘设备写操作的时间,也包括在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 svctm: 表面看是每个IO请求的服务时间,不包括等待时间,但是实际上,这个指标已经废弃,iostat工具没有任何一输出项表示的是硬盘设备平均每次IO的时间。
  • %util: 工作时间或者繁忙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

关键指标

  1. avgqu-sz
    队列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繁忙程度
  2. avgrq-sz
    它的含义是说,平均下来一段时间内,所有请求的平均大小,单位是扇区,即(512字节)。avgrq-sz这个值反应了用户的IO-Pattern,反应过来的IO是大IO还是小IO,那么avgrq-sz反应了这个要素。
    假设avgrq-sz为8,即8个扇区 = 8*512(Byte) = 4KB,则可以反应IO大小
    但是总的大小受内核参数控制cat /sys/block/sdc/queue/max_sectors_kb
  3. r/s和w/s
    反应iops=r/s+w/s

diskstats

iostat的数据来源于内核提供的==/proc/diskstats==文件,该文件里面记录了系统中累计读写访问总数、IO访问总耗时等参数(也会在文件 /sys/block/<disk_name>/stat 中记录单个磁盘的统计信息)。

字段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一列的含义如下:

  1. major:主设备号 — 不同类别设备编号不一样,虚拟磁盘统一为253,磁盘统一为8,环回设备统一为7
  2. minor:次设备号
  3. dev_name:磁盘名
  4. rd_ios:读完成总次数 — 不包含5列中的合并读取次数
  5. rd_merges:读取合并次数 — 如果两个读操作读取相邻的数据块时,可以被合并成一个,以提高效率。
  6. rd_sectors:读取的扇区总数 — 单个扇区 512B
  7. rd_ticks:读请求的总耗时 (ms) — 每个读操作从__make_request()开始计时,到end_that_request_last()为止,包括了在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8. wr_ios:写完成总次数
  9. wr_merges:写合并次数
  10. wr_sectors:写的扇区总数
  11. wr_ticks:写请求总耗时 (ms) — 包含在队列中等待时间
  12. in_flight:当前未完成的I/O数量。在I/O请求进入队列时该值加1,在I/O结束时该值减1。
    注意:是I/O请求进入 plug 队列时,而不是提交给硬盘设备时。流程为 I/o-> plug -> elevator -> driver
  13. io_ticks(tot_ticks):该设备用于处理I/O的自然时间。
    请注意io_ticks与rd_ticks(字段7)和wr_ticks(字段11)的区别,rd_ticks和wr_ticks是把每一个I/O所消耗的时间累加在一起。而io_ticks表示该设备有I/O(即非空闲)的时间,不考虑I/O有多少,只考虑当前有没有I/O。因为硬盘设备通常可以并行处理多个I/O,所以rd_ticks和wr_ticks往往会比自然时间大。在实际计算时,字段12(in_flight)不为零的时候io_ticks保持计时,字段12(in_flight)为零的时候io_ticks停止计时。
  14. time_in_queue: 对字段13(io_ticks)的加权值(ms)。
    字段13(io_ticks)是自然时间,但不考虑当前有几个I/O正在被处理,而time_in_queue是用当前的I/O数量(即字段12 in-flight)乘以自然时间(比如时间点1有一个I/O,时间点2有两个I/O, 那么 io_ticks = 1 + 1,而 time_in_queue=1+2,因为时间点2有两个 I/O)。虽然该字段的名称是time_in_queue,但并不真的只是在队列中的时间,其中还包含了硬盘处理I/O的时间。iostat在计算avgqu-sz时会用到这个字段。

通过上面的这些统计信息,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磁盘的单次 I/O 耗时,但是由于 /proc/diskstats 中没统计在磁盘上的实际耗时,所以我们无法计算出 I/O 在磁盘上的准确处理时间

await的计算来源

单次I/O的平均耗时(ms),包含在队列中的耗时和磁盘处理耗时

计算方法

间隔时间内 读写请求总耗时/读写总次数
#new 指这次获取 /proc/diskstats 的值, old 指上次获取 /proc/diskstats 的值
await =((new.rd_ticks - old.rd_ticks) + (new.wr_ticks - old.wr_ticks)) / (new.rd_ios + new.wr_ios - old.rd_ios-old.wr

svctm计算来源

单次I/O的服务时间(ms), 不包括等待时间

计算方法

间隔时间内 所有的io服务时间/io请求次数
svc_t=(new.io_ticks-old.io_ticks)/(new.rd_ios + new.wr_ios - old.rd_ios-old.wr_ios)
注意

  • svctm 是根据一段时间内有IO访问的时间累加和除以这段时间内的IO访问次数。但是这个结果并不能简单地表示单次 I/O 时间, 比如当磁盘能并行处理请求时, 10个请求从开始处理到处理结束花费时间为10ms, 那么 io_ticks 统计的耗时是 10ms, 根据上面公式来算,单次 I/O 耗时为1ms,实际上每个请求可能都花费了10ms。
    但是对于 sata hdd 盘我们可以用 svctm 来简单地表示单次磁盘耗时, 对于nvme 我们不能用 svctm 表示单次 I/O 耗时。

util的计算来源

磁盘使用时间百分比

计算方法

#itv 表示两次统计之间的时间间隔
util = (new.tot_ticks - old.tot_ticks)/ itv
注意
如果磁盘可以并行,那么虽然 util显示达到100%, 磁盘吞吐可能还未达到上限。

这篇关于Linux之iostat溯源diskstats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231329

相关文章

Linux使用nload监控网络流量的方法

《Linux使用nload监控网络流量的方法》Linux中的nload命令是一个用于实时监控网络流量的工具,它提供了传入和传出流量的可视化表示,帮助用户一目了然地了解网络活动,本文给大家介绍了Linu... 目录简介安装示例用法基础用法指定网络接口限制显示特定流量类型指定刷新率设置流量速率的显示单位监控多个

ElasticSearch+Kibana通过Docker部署到Linux服务器中操作方法

《ElasticSearch+Kibana通过Docker部署到Linux服务器中操作方法》本文介绍了Elasticsearch的基本概念,包括文档和字段、索引和映射,还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Docker... 目录1、ElasticSearch概念2、ElasticSearch、Kibana和IK分词器部署

Linux流媒体服务器部署流程

《Linux流媒体服务器部署流程》文章详细介绍了流媒体服务器的部署步骤,包括更新系统、安装依赖组件、编译安装Nginx和RTMP模块、配置Nginx和FFmpeg,以及测试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 目录流媒体服务器部署部署安装1.更新系统2.安装依赖组件3.解压4.编译安装(添加RTMP和openssl模块

linux下多个硬盘划分到同一挂载点问题

《linux下多个硬盘划分到同一挂载点问题》在Linux系统中,将多个硬盘划分到同一挂载点需要通过逻辑卷管理(LVM)来实现,首先,需要将物理存储设备(如硬盘分区)创建为物理卷,然后,将这些物理卷组成... 目录linux下多个硬盘划分到同一挂载点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硬盘插上默认的是非lvm总结Linux下多

linux进程D状态的解决思路分享

《linux进程D状态的解决思路分享》在Linux系统中,进程在内核模式下等待I/O完成时会进入不间断睡眠状态(D状态),这种状态下,进程无法通过普通方式被杀死,本文通过实验模拟了这种状态,并分析了如... 目录1. 问题描述2. 问题分析3. 实验模拟3.1 使用losetup创建一个卷作为pv的磁盘3.

Linux环境变量&&进程地址空间详解

《Linux环境变量&&进程地址空间详解》本文介绍了Linux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进程地址空间以及Linux内核进程调度队列的相关知识,环境变量是系统运行环境的参数,命令行参数用于传递给程序的参数,... 目录一、初步认识环境变量1.1常见的环境变量1.2环境变量的基本概念二、命令行参数2.1通过命令编程

Linux之进程状态&&进程优先级详解

《Linux之进程状态&&进程优先级详解》文章介绍了操作系统中进程的状态,包括运行状态、阻塞状态和挂起状态,并详细解释了Linux下进程的具体状态及其管理,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进程的优先级、查看和修改进... 目录一、操作系统的进程状态1.1运行状态1.2阻塞状态1.3挂起二、linux下具体的状态三、进程的

Linux编译器--gcc/g++使用方式

《Linux编译器--gcc/g++使用方式》文章主要介绍了C/C++程序的编译过程,包括预编译、编译、汇编和链接四个阶段,并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作用和具体操作,同时,还介绍了调试和发布版本的概念... 目录一、预编译指令1.1预处理功能1.2指令1.3问题扩展二、编译(生成汇编)三、汇编(生成二进制机器语

Rsnapshot怎么用? 基于Rsync的强大Linux备份工具使用指南

《Rsnapshot怎么用?基于Rsync的强大Linux备份工具使用指南》Rsnapshot不仅可以备份本地文件,还能通过SSH备份远程文件,接下来详细介绍如何安装、配置和使用Rsnaps... Rsnapshot 是一款开源的文件系统快照工具。它结合了 Rsync 和 SSH 的能力,可以帮助你在 li

Linux部署jar包过程

《Linux部署jar包过程》文章介绍了在Linux系统上部署Java(jar)包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包括统一JDK版本、添加打包插件、修改数据库密码以及正确执行jar包的方法... 目录linux部署jar包1.统一jdk版本2.打包插件依赖3.修改密码4.执行jar包总结Linux部署jar包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