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设计模式》第三部分 结构型设计模式 第8章 结构型设计模式简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描述如何将类或者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就像搭积木,可以通过简单积木的组合形成复杂的、功能更为强大的结构。
结构型模式可以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
-
类结构型模式关心类的组合,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即由多个类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类结构型模式中一般只存在继承关系和实现关系。
-
对象结构型模式关心类与对象的组合,采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即通过关联关系使得在一个类中定义另一个类的实例对象,然后通过该对象调用其方法。 根据“合成复用原则”,在系统中尽量使用关联关系来替代继承关系,因此大部分结构型模式都是对象结构型模式。
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的,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状层次结构,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地给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的功能。
外观(Facade)模式: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以上 7 种结构型模式,除了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其他的全部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
这篇关于《设计模式》第三部分 结构型设计模式 第8章 结构型设计模式简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