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她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哈佛教授,40岁成为美国最年轻华裔教授,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近日,年仅31岁的尹希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华裔正教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位不到13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7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且酷爱超跑,曾参加过波士顿马拉松的80后打破哈佛读完博士不能继续读博士后的惯例,一致顺利工作到晋升为教授,不得不说是一段佳话。
尹希教授
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同样是哈佛终身正教授,还有一人也有类似传奇的人生经历:她曾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该奖是颁发给那些有持续进行创造性工作方面显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数学天才陶哲轩也获得此奖,陶的经历同样堪称传奇: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UCLA正教授,31岁获得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支撑的菲尔兹奖);40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她就是目前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庄小威。(小编又要“解密”一下了, 小李哥李彦宏的妻子马东敏 也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与小李哥在遥远的美帝相识相知相爱并回国创业,间接造成了BAT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有张亚勤,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2014年加盟百度目测也有那层校友关系打动了他。中科大少年班果然是出逆天人物的地方)。
庄小威教授
耳濡目染 对科学产生兴趣
庄小威的父母退休前都是中国科大教授,母亲朱仁芝提起女儿,心满意足:“她小时候在江苏如皋跟爷爷、奶奶生活了5年,到5岁多时我们才接回来。小威没有上过幼儿园,拼音识字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教的。我们落实政策以后分到合肥中国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5岁多时,父母上班不在家,她自学了炒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初中时,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都拔尖,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少年班之后,她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
少年班同学毛珺婕回忆到:“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站在了世界科学最前沿 从物理到生物的华丽转身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1997年,庄小威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沈元壤先生。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后,1是博士毕业出去教书,还是接受斯坦福大学给予的奖学金继续博士后的深造,庄小威教授面临抉择。最终,她选择了继续深造,在四年的博士后时间内,她进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曾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实验室,并将研究领域转为生物学。此后,她在哈佛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谈及她的两位导师,她说,沈先生教给她质疑的能力,培养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在朱先生的实验室,她造就了一种视野,提出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选择有意义的题目。 在跟随朱棣文先生念博士后的那段时间里,她感到了做学问无比的快乐。她坦承,刚转方向去做生物的时候,甚至“连DNA和RNA的区别的不清楚”。然而,在这个会挑着眉毛鼓励她、也会眯着眼睛提醒她的面部表情极其丰富的导师的培养下,她终于体会到了徜徉在生物学术领域中的乐趣。笃信“眼见为实”的她,在成像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庄小威教授作为一个女性华裔科学家,她凭借自己的杰出成就证明了自己,她坦言,“不觉得在事业上受到过任何歧视”。
庄小威在科学世界的成就,取得了业界内的公认。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翔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 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如果大家不清楚荧光技术的美,小编找了几张庄小威教授发表论文的图片,可以欣赏一下
单个细胞
神经元
6年初,34岁的庄小威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2012年5月1日,40岁的庄小威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庄小威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 她说,作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当活跃一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在作科研和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带着怀疑和探索的目光,别人作得未必都对,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读书千万不能读死了,教给你的东西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要想一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比较重要,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庄小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不是等到上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美国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老师经常教他们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懂得怎么提问题,而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比如,美国小学有木工课,学习搭东西,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其实将来做物理、生物实验的时候,经常要做一些新的仪器,这些仪器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原来学过的机械木工知识和培养的“感觉”就会派上用场。
结语
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工作、学习亦是如此,点滴积累,看似不足为奇,然而滴水石穿,只要方向正确,坚持做下去,离成功就越近。
这篇关于她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哈佛教授,40岁成为美国最年轻华裔教授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