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设计模式之美笔记 —— 抽象类,接口,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设计模式之美 - 8 设计模式之美 - 9
目录
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抽象类的特点:
接口的特点:
抽象类存在的意义:
接口存在的意义:
抽象类和接口的应用场景的区别?
如何用抽象类和普通类来模拟接口?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原因?有必要每个类都定义接口吗?
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 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是什么?
- 什么时候用接口?
- 什么时候用抽象类?
- 抽象类和接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能解决哪些编程问题?
- 我们可以通过抽象类来模拟接口。怎么来模拟呢?
抽象类的特点:
- 抽象类不可以被实例化,只可以被继承;
- 抽象类可以包括属性和方法;方法可以包括代码实现,也可以不包括代码实现,不包括代码实现的是抽象方法;
- 子类继承抽象类必须实现抽象类中的所有方法;
- 单继承 extends
接口的特点:
- 接口不能包含属性(也就是成员变量)。
- 接口只能声明方法,方法不能包含代码实现,Java8以后,接口可以有方法体,静态方法 或者 默认方法。
- 类实现接口的时候,必须实现接口中声明的所有方法。
- 多实现 implements
抽象类存在的意义(继承抽象类和继承普通类的区别):
继承能解决代码复用的问题,抽象类也是为了代码复用而生的。那么相比于普通的类继承的优势:
普通类的继承,无法通过子类的重写来实现多态特性。
普通类的空方法 和 抽象类的抽象方法的区别:
- 普通类可以实例化,存在空方法,增加了类误用的可能性;抽象类无法被实例化,解决了误用问题。
- 普通类的空方法不会强制子类重写,抽象类的抽象方法会强制重写。
- 普通类的空方法的可读性 弱于抽象类的抽象方法。
接口存在的意义:
抽象类更多的是为了代码复用,而接口就更侧重于解耦。接口是对行为的一种抽象,相当于一组协议或者契约。
抽象类和接口的应用场景的区别?
什么时候该用抽象类?什么时候该用接口?实际上,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如果要表示一种 is-a 的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代码复用问题,我们就用抽象类;如果要表示一种 has-a 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抽象而非代码复用问题,那我们就用接口。
如何用抽象类和普通类来模拟接口?
接口特性:无成员变量,无方法的代码实现,不可以被实例化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原因?有必要每个类都定义接口吗?
从本质上来看,“接口”就是一组“协议”或者“约定”,是功能提供者提供给使用者的一个“功能列表”。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原则能非常有效地提高代码质量,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应用这条原则,可以将接口和实现相分离,封装不稳定的实现,暴露稳定的接口。上游系统面向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不依赖不稳定的实现细节,这样当实现发生变化的时候,上游系统的代码基本上不需要做改动,以此来降低耦合性,提高扩展性。
这条原则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基于抽象而非实现编程”。后者的表述方式其实更能体现这条原则的设计初衷。在软件开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也是考验代码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越抽象、越顶层、越脱离具体某一实现的设计,越能提高代码的灵活性,越能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好的代码设计,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需求,而且在将来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能够在不破坏原有代码设计的情况下灵活应对。而抽象就是提高代码扩展性、灵活性、可维护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否为类设计接口,需要根据该类的具体功能来决定,对于只有一种实现方式,未来也不可能被其他实现方式替代的类,就没必要设计接口。
这篇关于设计模式之美笔记 —— 抽象类,接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