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转】Memory中的Channel/Rank/Bank解析,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Memory中的Channel/Rank/Bank解析
最近在看网卡底层驱动的一些资料,被内存bank
,rank
,channel
这些关于memory
的名词搞得绕来绕去,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说得也不全面。在这里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memory
的神秘面纱,从架构到读写逐步解开这块秘密。
发挥性memory
分两种,SRAM
与DRAM
RAM(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取内存,之所以叫做“随机存取”,是因为相对于早期现行存储媒介(磁带?很久以前的)而言,因为磁带的存取是线性的(还记得快进/倒带 那个滋溜爽),存取时间由目前磁带位置和目的位置的距离而定(类似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需要转动刺头到应有的位置,因此距离越长,转的就越久了,读写时间也越久。而伟大的RAM
没有这种限制,存取时间为固定值(类似数组这种下表式访问,下标就是地址),不会因为存储资料在memory
中的位置而影响读取时间。
RAM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SRAM
与DRAM
,这两者基本原理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将电荷存储到记忆体内部,由此针对不同的电荷存储0 or 1.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静态随机存储memory和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有几点不同:SRAM
的结构比较复杂,单位面积的容量少,存取速度很快;DRAM
则结构简单,单位面积存储的容量比较多,存取时间相对SRAM
慢,同时DRAM
因为构造比较简单,存储的电荷惠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因此需要定时再充电(Refresh
),以保持电容存储的资料。
由图中的SRAM
和DRAM
构造可以知道,SRAM
采用正反三极管+电容(flip-flop
)构造存储器,DRAM
则是采用电容式存储(md,这两图看着好熟悉,就是看不懂早忘了,欲哭无泪)。因为SRAM
和DRAM
的种种特性上的不同,SRAM
比较适合作为暂存器,配合CPU快速存取使用。DRAM
则适合作为主要的memory记忆体而使用。
易失性存储器与非易失性存储器
易失性存储器/记忆体(Volatile Memory
)和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忆体(Non-Volatile Memory
)之间的差异在于,断电之后是否还可以保存内部存储的资料。挥发性记忆体的资料将会随着失去电力的供应而消失,而非挥发性记忆体依然可以保存有内部的资料。
内存子系统
DRAM
由于构造简单,高密度,作为电脑内部的主要记忆体非常适合。但由于主存通常放在CPU
之外,从工厂出来的颗粒需要封装和组合之后才可以和CPU
相连,因此从CPU
到DRAM
颗粒之间依次按层级由大到小分为channel > DIMM > rank > chip > bank > row/column
。(和lz之前想的差不多,就跟先到哪条街道,哪个小区单元,哪个栋楼,几层几单元的地址格局一样)。下面,让我们来一一说明这些部分:
内存的结构(从上往下,由大到小)
内存从channel到chip的对应关系。这里特别要注意,rank和内存条的面没有必然关系,虽然图中这么画了,但是不要误导大家,就是示意一下,下面会有详细介绍。
chip 再往下拆分为 bank
bank 再往下拆分就是一个个的存储单位,横排为row
,纵列为column
,每排column
的下方都有一个row buffer
,用来暂存刚刚读取出来的某个row
排的资料。(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很像你家小区的格局?Yeah!so easy ~)
Bank 再往下拆分
单个DRAM颗粒内部的功能区块图(图片来自Micron)
channel
和 DIMM
从内存控制器出来之后,最先到达的是channel
,每个channel
都需要配有一组内存控制器,2个channel
两个……以此类推。而每个channel
中能够有很多组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
,DIMM
就是目前能够在消费市场上买到的大家平时能看到的内存模组。因为n多年前的主板必须购买内存颗粒(chip)自己插在主板上(想想知道为啥那时候大师都厉害了吧,这组成原理在实践中就得到了锻炼),然后发展出SIMM (Single In-line Memory Module)
,将多组内存颗粒(chip
)焊在一块电路板上,成为内存模组,再将次电路板插在主板上。接着为了增加吞吐量,将一条内存模组的位宽从SIMM
的32bit升级到DIMM
的64bit,这个设计沿用至今。
从内存颗粒过度到SIMM
的时代,坊间曾出现替使用者将内存颗粒焊接到SIMM
电路板上的私活,因为当时的内存条非常贵,所以稍微花点小钱就可以把内存颗粒换到新的电脑上。
rank
和chip
rank
指的是连接到同一个cs(Chip Select,片选)
的所有内存颗粒chips,内存控制器能够对同一个rank
的所有chips同时进行读写操作,而在同一个rank
的chip
也分享同样的控制信号。以目前的电脑来说,因为一组channel的位宽是64bit,所以能够同时读写8byte的资料,如果是具有ECC
功能的内存控制器和ECC
内存模组,那么一组channel的位宽就是72bit。
rank
rank1和rank2共享同一组addr/command
信号线,利用cs片选线选择欲读取或是写入的那一组,之后将存储内容经由MUX
多路器送出。
很多人有错误的理解,常以chip
的数量或是以内存模组的单/双面对rank
进行判断,但实际上应该以内存控制器和内存颗粒的规格进行判断。目前家用PC的内存控制器通道绝大部分是64bit宽,内存颗粒的位宽是8bit。因此8颗颗粒就可以满足内存控制器的需求,也就是一组rank
。但偶尔也有以16bit位宽的内存颗粒制成的内存模组,此时4个颗粒chip就是一组rank
。
这在采用Intel H61/H81 芯片组 和 传统单channel的主板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Intel限制H64/H81每个channel仅能支持2组rank
,而不是4组rank
,部分主板每个channel又做了2组内存模组插槽,造成部分使用者同组channel放入2条内存模组(内存条)时能够识别全部的内存容量(对于双面单rank
的内存模组是这样),然而部分使用者则仅能识别一半的容量(双面双rank
的内存模组)。
bank
,row
,column
bank
再往下分就是实际存储单位元的电路,一般来说横向选择排数的线路称为row(row enable, row select, word line)
,纵向负责传送信号的线路称为column(bitline)
,每组bank
的下方还会有个row buffer(sense amplifer)
,负责将读出的row
内容暂存,等待column
位址送到后输出正确的位元,以及判断存储的内容是0还是1.
一个bank的读取操作。
一个bank的写入操作。
内存的读写方式
上图标明了内存的读写方式,读取时首先内存控制器将1组位址现传到内存上,控制器跟着传送控制信号;如果是多rank
的情况,CS
也会送到对应信号选择的目标rank
上。接着由于每个rank
是由多个chip
组成,每个chip
仅负责部分的资料读取,chip
接收到位址信号后,将位址放入内部的row/column
解码器找出对应的bank
位址(每家厂商每款产品内部的bank
组合可能不同,因此相应地也会略有不同),接着开启row
线,同一排row
的内部内容就会流到row buffer
内部,row buffer
判断信号为0或是1之后就输出存储内容。
写入时除了位址资料以外,还会传送欲写入的内容至芯片内部的input buffer
,同样的也是按照row/column
解码器找出对应位址之后写入。
内存控制器和DIMM之间的线路关系
记忆控制器和DIMM之间的线路关系
越多越好,加速读写能力
家用电脑的内存控制器已经进入双通道内存控制器多年,加速原理为增加位宽,达到同时读写更多资料的能力。
另一种增加频宽的方法就是减少延迟,利用多个chip
或是bank
达成。一般的内存读取延迟为 命令下达 + 内存读取延迟 + 输出内容,如果命令下达延迟为2ns,内存读取延迟为10ns,输出内容延迟为2ns,那么读取两笔资料的延迟就是 (2+10+2) × 2 = 28ns。
如果能够将资料拆分到2颗内存颗粒上,那么这两笔读取延迟将降低至2+2+10+2=16ns,因为不需要等到前面一笔资料的读取完成才发出下一笔的读取命令,在第一笔资料进入内存读取时就可发出。这种概念也可应用到目前的SSD上,较多的ce
分装的快速记忆芯片,通常都比较少ce
封装的芯片来得快。
由时序图可以知道,下凡此种尽量拆分内存空间的作法,可以大幅减少延迟。
这篇关于【转】Memory中的Channel/Rank/Bank解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