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媒介VS文字媒介

2024-06-13 17:52
文章标签 文字 视频 vs 媒介

本文主要是介绍视频媒介VS文字媒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看到一篇蛮有思考意义的文章就摘录下来了,也引起了反思

目录

一、视频的定义

二、”视频媒介“与”文字媒介”作对比

1.形象 VS 抽象

2.被动 VS 主动

三、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1.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

2.内容的【浅薄化】

3.内容的【娱乐化】

3.1不同于“浅薄化”的“娱乐化”

3.2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3.3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3.4更低的【时间效率】

3.5更多的【误导因素】

3.5.1从“误导”聊到“洗脑”

四、结语


一、视频的定义

本文要讨论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包括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和手机上的视频等。根据视频的内容,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影视类(具有一定情节的,如电影、电视剧)
  2. 娱乐类(如综艺、歌舞)
  3. 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
  4. 教学类(如在线教育的视频)
  5. 访谈类
  6. 其它

二、”视频媒介“与”文字媒介”作对比

1.形象 VS 抽象

相对于文字媒介,视频是一种形象的媒介形式,这一点无需展开解释。

2.被动 VS 主动

“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有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说: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快退”来改变播放节奏。针对这种抬杠,解释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使用“暂停、快进、快退”的情况【很少】。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要频繁使用这几个功能,也【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一帧画面进行控制”;作为对比,说“阅读文字的速率”,指的是“每个字/词的时间间隔”。

三、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1.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

前面说了,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海绵式思维
    •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简单复制】到脑袋里。
  • 淘金式思维
    • 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你只能采用“海绵式”。这是【最根本性】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2.内容的【浅薄化】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难以深入思考】。

  这必然导致:(大多数)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当然并不是说,内容深刻的视频就绝迹了。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

  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

  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看完之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少】的。前面这句话有可能导致误解,俺解释一下:假设某个深刻的视频包含了【很多个】能引发深思的切入点,但因为受众只有在看完之后才能去回味,其中某些切入点可能被遗漏了。

  以书籍来对比:

  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主动】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这就避免了遗漏)。

3.内容的【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节目”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为啥会这样捏?从“商业动机”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

3.1不同于“浅薄化”的“娱乐化”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和“娱乐化”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但是“不浅薄”——比如某些作者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不浅薄)。

“浅薄”但是“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主义的文章,很浅薄,并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不娱乐)。

3.2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浅薄化/娱乐化”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心理舒适区”。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

  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3.3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脑科学”的资料/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1. 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2. 大脑难以实现高并发(所谓的“高并发”指的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3. 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3.4更低的【时间效率】

相比视频,文字版本的效率更高。观看视频时会有很多空白时间,而文字版本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俺平常看的视频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影视类”。也就是说:其它几类视频,俺基本不接触。为啥捏?下面简单说一下:首先,“娱乐类”俺肯定是不看滴——因为毫无价值,而且纵容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关于这点,前面刚提过)。其次,“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如果俺确实要看,通常会去找对应的【文字版本】。因为阅读“文字版本”的效率【大大高于】观看“视频版本”。为了说明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哈佛曾经有一门很著名的公开课,叫《公正》,由当红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这门课的评价很高,俺慕名而去,在网上看了几堂课的视频。讲得果然好,但俺觉得视频的效率太低,就去 Google 了一下,发现有人已经汇总了文字版本。之后俺就只看那个文字版本——效率提升大大滴 :)

“文字版本效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2. “视频版本”会有很多“空白时间”(无对话的时间);整理成“文字版本”就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

提醒一下:
对于“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的视频,其主要的信息量都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偶尔再加上少量图片/照片。所以,这几类视频可以用文字版本(电子书)来替代,以提升效率。但对于“影视类”视频,就【没法】这么干了。所以,碰到优秀的影视类作品,还是得老老实实去看视频。

3.5更多的【误导因素】

  为了说清楚“误导因素”这个概念,先举个栗子——聊聊美国大选时的候选人辩论。

说到“候选人辩论”,如今已成为每次大选的重头戏,并且要搞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候选人辩论发生在1960年9月,肯尼迪 VS 尼克松。那次辩论堪称是一次典型的传播学实验(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当年的美国家庭尚未充分普及电视机,相当比例的选民依然通过收音机听实况直播。对这两种选民所作的民调,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听收音机的选民,大都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上风;而看电视的选民大都认为肯尼迪略胜一筹。

为啥会这有这样的反差?因为在那次辩论,肯尼迪的【视觉形象】胜过尼克松——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辩论的选民就受到视觉方面的干扰,而听收音机的选民就没有受到视觉形象的干扰。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列位看官应该明白本章节所说的“误导因素”是啥意思吧?

  作为对比,再来说说文字媒介。

  刚才关于“总统大选辩论”的例子,提到了两类选民,一类通过电视,另一类通过收音机。对“收音机”这个信息渠道,误导因素显然会大大【少于】电视这个信息渠道。但是“收音机”这个渠道【依然会有】误导因素——比如“语气、口音、语速”等等。

  更彻底的办法是——依赖于【文字媒介】——把辩论双方的话语汇总成文字。这种做法可以彻底去掉“视觉和听觉”的误导因素。

3.5.1从“误导”聊到“洗脑”

视刚才那个例子的“误导因素”是【无意中】造成的。假如视频的作者【人为】加入一些“误导性因素”,那就可以起到【洗脑】的效果。

  本文开篇提到:相比“文字媒介”,“视频媒介”是【形象的】。现在俺再补充一下:视频不光是【形象】的,而且是【多媒体】的。也就是说:视频可以同时包含:图像、音乐、语言。所以,用“视频”来洗脑,其效果会远远好于用“文字”来进行洗脑。

  举个例子:

  聊到“洗脑”这个话题,经常会扯到“纳粹”。因为纳粹政权在洗脑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上世纪30年代,在纳粹官方主导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叫《意志的胜利》。这部片子堪称“洗脑宣传片”的经典代表。美国知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3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么评价这部宣传片:《意志的胜利》不发一枪、不投一弹。但作为摧毁抵抗意志的心理学武器而言,它是致命的。

下图是该片中某个阅兵场面的镜头,用“文字媒介”是很难表达出这种场面的震撼效果。

(《意志的胜利》片中的阅兵场面)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视频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显著的缺点。相比文字媒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传递信息。然而,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视频的被动性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缺乏深入思考的机会,容易陷入“海绵式思维”,仅仅是机械地接受信息,而不是通过“淘金式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这种缺乏深思的过程自然导致了视频内容的浅薄化和娱乐化。

        其次,视频的娱乐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娱乐类视频上,也渗透到了影视类、报道类和访谈类视频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视频制作者往往选择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浅薄化和观众思维的懒惰。

        更为严重的是,视频的多媒体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洗脑工具。通过图像、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观众施加强烈的影响,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引发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这在历史上已有诸多实例,如纳粹的宣传片《意志的胜利》,其洗脑效果令人震撼。

        此外,视频的误导因素较多,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容易混淆观众的判断。例如在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辩论中,电视观众受到视觉形象的影响,而收音机听众则更专注于内容本身。

        最后,视频的观看效率较低,相比文字,视频包含大量的“空白时间”,且观众难以自主调节观看速率。这使得在获取相同信息量时,视频所耗费的时间远高于文字。

        综上所述,虽然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我们在享受视频带来的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也应保持警惕,意识到其潜在的缺点和风险。通过合理利用文字媒介,我们可以在信息获取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和高效,避免陷入浅薄化和娱乐化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水平。

这篇关于视频媒介VS文字媒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58009

相关文章

流媒体平台/视频监控/安防视频汇聚EasyCVR播放暂停后视频画面黑屏是什么原因?

视频智能分析/视频监控/安防监控综合管理系统EasyCVR视频汇聚融合平台,是TSINGSEE青犀视频垂直深耕音视频流媒体技术、AI智能技术领域的杰出成果。该平台以其强大的视频处理、汇聚与融合能力,在构建全栈视频监控系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视频监控管理系统EasyCVR平台内置了强大的视频解码、转码、压缩等技术,能够处理多种视频流格式,并以多种格式(RTMP、RTSP、HTTP-FLV、WebS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LntonAIServer视频监控汇聚抖动检测算法优势

LntonAIServer视频质量诊断功能中的抖动检测是一个专门针对视频稳定性进行分析的功能。抖动通常是指视频帧之间的不必要运动,这种运动可能是由于摄像机的移动、传输中的错误或编解码问题导致的。抖动检测对于确保视频内容的平滑性和观看体验至关重要。 优势 1. 提高图像质量 - 清晰度提升:减少抖动,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力,使得监控画面更加真实可信。 - 细节增强:在低光条件下,抖

高效录音转文字:2024年四大工具精选!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快速将录音转换成文字是一项非常实用的能力。特别是在需要记录会议纪要、讲座内容或者是采访素材的时候,一款优秀的在线录音转文字工具能派上大用场。以下推荐几个好用的录音转文字工具! 365在线转文字 直达链接:https://www.pdf365.cn/ 365在线转文字是一款提供在线录音转文字服务的工具,它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受到用户的青睐。用户无需下载安装任何软件,只

Android平台播放RTSP流的几种方案探究(VLC VS ExoPlayer VS SmartPlayer)

技术背景 好多开发者需要遴选Android平台RTSP直播播放器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的好,本文针对常用的方案,做个大概的说明: 1. 使用VLC for Android VLC Media Player(VLC多媒体播放器),最初命名为VideoLAN客户端,是VideoLAN品牌产品,是VideoLAN计划的多媒体播放器。它支持众多音频与视频解码器及文件格式,并支持DVD影音光盘,VCD影

《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视频来了

《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视频来了 很多朋友留言,说我的专栏《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写得很详细,还有的朋友希望我能写得更细,最好是覆盖全书的所有章节。 毕竟我不是作者,只有作者的解读才是最权威的。 当初我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只能靠自己摸索,网上搜不到什么好资源。 如果你正在学这本书或者汇编语言,那你有福气了。 本书作者李忠老师,以此书为蓝本,录制了全套视频。 试

SAM2POINT:以zero-shot且快速的方式将任何 3D 视频分割为视频

摘要 我们介绍 SAM2POINT,这是一种采用 Segment Anything Model 2 (SAM 2) 进行零样本和快速 3D 分割的初步探索。 SAM2POINT 将任何 3D 数据解释为一系列多向视频,并利用 SAM 2 进行 3D 空间分割,无需进一步训练或 2D-3D 投影。 我们的框架支持各种提示类型,包括 3D 点、框和掩模,并且可以泛化到不同的场景,例如 3D 对象、室

树莓派5_opencv笔记27:Opencv录制视频(无声音)

今日继续学习树莓派5 8G:(Raspberry Pi,简称RPi或RasPi)  本人所用树莓派5 装载的系统与版本如下:  版本可用命令 (lsb_release -a) 查询: Opencv 与 python 版本如下: 今天就水一篇文章,用树莓派摄像头,Opencv录制一段视频保存在指定目录... 文章提供测试代码讲解,整体代码贴出、测试效果图 目录 阶段一:录制一段

基于树梅派的视频监控机器人Verybot

最近这段时间做了一个基于树梅派 ( raspberry pi ) 的视频监控机器人平台 Verybot ,现在打算把这个机器人的一些图片、视频、设计思路进行公开,并且希望跟大家一起研究相关的各种问题,下面是两张机器人的照片:         图片1:                   图片2                    这个平台的基本组成是:

PC与android平板通过浏览器监控Verybot的视频

下面这个视频是PC与android平板通过浏览器监控Verybot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zNzYyMTIw.html

Verybot的几个视频

1、Verybot的运动控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xNjg4MTM2.html           2、Verybot比较初步的网络视频监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xNjkyMjg0.html           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