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第8章)《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高性能服务器程序框架,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一、服务器模型
- 1.C/S模型
- (1)C/S模型
- (1)服务器监听多个客户请求的逻辑
- (2)缺点
- 2.p2p模型
- 二、服务器编程框架
- (2)I/O处理单元
- (3)逻辑单元
- (4)网络存储单元
- (5)请求队列
- 三、I/O模型
- 1.阻塞和非阻塞的概念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文件描述符,而不仅仅是socket
- 2.阻塞I/O
- 3.非阻塞I/O
- 4.I/O复用:最常见的I/O通知机制
- 5.异步I/O
- 6.四种I/O模型的差异对比
- 四、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
- 1.基本知识
- 2.Reactor模式
- 3.Proactor模式
- 4.使用同步I/O模拟Proactor模式
- 八、总结本章主要内容:I/O处理单元、逻辑单元、存储单元
一、服务器模型
1.C/S模型
(1)C/S模型
- 由于资源(视频、新闻、软件等)都被数据提供者所垄断,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络应用程序都采用了C/S模型
(1)服务器监听多个客户请求的逻辑
- 服务器同时监听多个客户请求是通过select系统调用实现的
- 服务器启动后,首先创建一个或者多个监听socket,然后调用bind函数将其绑定到服务器感兴趣的端口上,然后调用listen函数等待客户连接;
- 服务器稳定运行之后,客户端就可以调用connect函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了;
- 由于客户连接请求是随机到达的异步事件,服务器需要使用某种I/O模型来监听这一事件;
- I/O模型有很多种,下面服务器使用的是I/O复用技术之一的:select系统调用, 当监听到连接请求后,服务器就调用accept函数接受他,并分配一个逻辑单元为新的连接服务,逻辑单元可以是新创建的子进程、子线程或者其他。 下图中的服务器给客户端分配的逻辑单元是由fork系统调用创建的子进程,
- 逻辑单元读取客户请求,处理该请求,然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接受到服务器反馈的结果之后,可以继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也可以立即主动关闭连接。如果客户端主动关闭连接,则服务器执行被动关闭连接。
- 至此,双方的通信结束。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器在处理一个客户请求的同时,还会继续监听其他客户请求,否则就变成了效率低下的串行服务器了(必须先处理完前一个客户的请求,才能继续处理下一个客户的请求)
(2)缺点
2.p2p模型
二、服务器编程框架
- 服务器基本框架如下
(1)该图既能描述一台服务器,也能描述一个服务器集群,两种情况下的部件的含义和功能如下所示:
(2)I/O处理单元
- 对于单服务器而言
- 对于服务器集群而言
(3)逻辑单元
- 对于单服务器而言
- 对于服务器集群而言
(4)网络存储单元
(5)请求队列
- 对于单服务器而言
- 对于服务器集群而言
三、I/O模型
1.阻塞和非阻塞的概念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文件描述符,而不仅仅是socket
2.阻塞I/O
3.非阻塞I/O
4.I/O复用:最常见的I/O通知机制
5.异步I/O
6.四种I/O模型的差异对比
四、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
1.基本知识
- 服务器程序通常需要处理三类事件:I/O事件、信号以及定时事件
- 同步I/O模型通常用于实现Reactor模式,也可以模拟出Proactor模式
- 异步I/O模型通常实现Proacrot模式
2.Reactor模式
- 处理的是读就绪事件,写就绪事件,让工作线程去读和写
3.Proactor模式
- 内核只会告诉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读事件完成,写事件完成
4.使用同步I/O模拟Proactor模式
八、总结本章主要内容:I/O处理单元、逻辑单元、存储单元
这篇关于(第8章)《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高性能服务器程序框架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