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测试工具——iperf3详细使用说明

2024-06-01 05:58

本文主要是介绍网络测试工具——iperf3详细使用说明,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iperf3使用方法详解

iperf3是一款带宽测试工具,它支持调节各种参数,比如通信协议,数据包个数,发送持续时间,测试完会报告网络带宽,丢包率和其他参数。

一、安装

操作系统:Ubuntu20.04LTS

打开终端,直接输入

sudo apt-get install iperf3

说明:不同的系统安装方式不同,这里只介绍ubuntu系统

二、使用方法

环境假设:

假设两台设备。

A(客户端)IP地址:192.168.3.95

B(服务端)IP地址:192.168.3.250

案例一:TCP通信测试

在B(服务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 -s -i 1
# 作为服务端运行,报告回显间隔时间1s

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上行测试:在A(客户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3 -c 192.168.3.250 -i 1 -t 10 -b 7M
#作为客户端,连接服务端ip地址192.168.3.250,报告回显间隔1s,测试时间10s,带宽限制为7M。

测试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这里测试吞吐量的结果为receiver 7.02M左右,是因为我们限制了测试数据的带宽就是7M,说明实际的吞吐量应该是比这个大,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测试的带宽与限制带宽接近,说明限制设置的太小了,需要适当调整-b参数,或者参考硬件厂家给的指标测试。

那么我们调整-b参数到70M,测试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出来我们实际TCP上行的速度测试为19.1M/sec,我们还可以增加测试时间来提高测试准确性。

这里还有一点是sender结果为0bits/sec,是因为我们只测试了上行数据,那么如何测试下行通信速度呢?

TCP下行测试:在A(客户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3 -c 192.168.3.250 -i 1 -t 10 -b 7M -R
#作为客户端,连接服务端ip地址192.168.3.250,报告回显间隔1s,测试时间10s,带宽限制为7M,-R为反向测试,这个参数也是iperf3的主要亮点,支持直接转换数据发送方向

测试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这里测试TCP下行吞吐量的结果为2.4M左右。

案例二:UDP测试

可以继续使用与案例一服务器,如果未打开,参考案例一的服务器打开方式,注意不要同时打开多个服务器

在B(服务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 -s -i 1
# 作为服务端运行,报告回显间隔时间1s,服务端不区分tcp或udp

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DP上行测试:在A(客户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3 -u -c 192.168.3.250 -b 70M -i 1 -t 10
#作为客户端运行,限制带宽70M,报告回显间隔1s,测试时间10s

测试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的数据发现吞吐量结果为0,应该是只显示了下行结果,所以我们看客户端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这里测试出UDP上行吞吐量的结果为35.4M/s,延迟抖动(Jitter)为0.36ms,丢包率为12%。

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测试的带宽与限制带宽接近,说明限制设置的太小了,需要适当调整-b参数,或者参考硬件厂家给的指标测试。

这里我们测试了UDP上行速度,那么UDP下行速度如何测试呢?

UDP下行测试:在A(客户端)设备启动shell窗口,输入指令

iperf3 -u -c 192.168.3.250 -b 70M -i 1 -t 10 -R
#作为客户端运行,限制带宽70M,报告回显间隔1s,测试时间10s

测试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这里测试出UDP上行吞吐量的结果为47M/s,延迟抖动(Jitter)为0.347ms,丢包率为32%。这里要注意,-R是翻转发送者和接收者,所以统计结果都要从接收者这边来统计,否则延迟和丢包统计将没有意义。

详细解读

我们可以直接参考系统自带的帮助文档,如下:

Usage: iperf [-s|-c host] [options]iperf [-h|--help] [-v|--version]Server or Client:-p, --port      #         server port to listen on/connect to-f, --format    [kmgKMG]  format to report: Kbits, Mbits, KBytes, MBytes-i, --interval  #         seconds between periodic bandwidth reports-F, --file name           xmit/recv the specified file-A, --affinity n/n,m      set CPU affinity-B, --bind      <host>    bind to a specific interface-V, --verbose             more detailed output-J, --json                output in JSON format--logfile f               send output to a log file-d, --debug               emit debugging output-v, --version             show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quit-h, --help                show this message and quit
Server specific:-s, --server              run in server mode-D, --daemon              run the server as a daemon-I, --pidfile file        write PID file-1, --one-off             handle one client connection then exit
Client specific:-c, --client    <host>    run in client mode, connecting to <host>-u, --udp                 use UDP rather than TCP-b, --bandwidth #[KMG][/#] target bandwidth in bits/sec (0 for unlimited)(default 1 Mbit/sec for UDP, unlimited for TCP)(optional slash and packet count for burst mode)-t, --time      #         time in seconds to transmit for (default 10 secs)-n, --bytes     #[KMG]    number of bytes to transmit (instead of -t)-k, --blockcount #[KMG]   number of blocks (packets) to transmit (instead of -t or -n)-l, --len       #[KMG]    length of buffer to read or write(default 128 KB for TCP, 8 KB for UDP)--cport         <port>    bind to a specific client port (TCP and UDP, default: ephemeral port)-P, --parallel  #         number of parallel client streams to run-R, --reverse             run in reverse mode (server sends, client receives)-w, --window    #[KMG]    set window size / socket buffer size-C, --congestion <algo>   set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Linux and FreeBSD only)-M, --set-mss   #         set TCP/SCTP maximum segment size (MTU - 40 bytes)-N, --no-delay            set TCP/SCTP no delay, disabling Nagle's Algorithm-4, --version4            only use IPv4-6, --version6            only use IPv6-S, --tos N               set the IP 'type of service'-L, --flowlabel N         set the IPv6 flow label (only supported on Linux)-Z, --zerocopy            use a 'zero copy' method of sending data-O, --omit N              omit the first n seconds-T, --title str           prefix every output line with this string--get-server-output       get results from server--udp-counters-64bit      use 64-bit counters in UDP test packets--no-fq-socket-pacing     disable fair-queuing based socket pacing(Linux only)[KMG] indicates options that support a K/M/G suffix for kilo-, mega-, or giga-iperf3 homepage at: http://software.es.net/iperf/
Report bugs to:     https://github.com/esnet/iperf

我们抽取我在测试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参数做一些翻译和解读

Client/Server: # 客户端和服务端公有的参数
指定端口号,默认为5201             -p, --port      #        server port to listen on/connect to 
回显报告的间隔时间                       -i, --interval  #        seconds between periodic bandwidth reports  
显示帮助菜单  -h, --help               print this message and quit   
显示版本-v, --version            print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quit    Server specific:  #服务端私有参数
指定以服务端运行                                                            -s, --server             run in server mode                                               Client specific:  #客户端私有参数
带宽参数,单位:字节每秒:KMG,为2的n次方,比如1K=1024,;设置为0代表无限制,此参数UDP默认1M/s,TCP无限制 -b, --bandwidth #[KMG][/#] target bandwidth in bits/sec (0 for unlimited)(default 1 Mbit/sec for UDP, unlimited for TCP)(optional slash and packet count for burst mode) 
指定以客户端运行,后面要带服务端的IP地址                            -c, --client    <host>   run in client mode, connecting to <host>   
udp模式,不带-u默认为tcp模式-u, --udp                use UDP rather than TCP   
指定测试时间,不带参数默认测试10s        -t, --time      #        time in seconds to transmit for (default 10 secs)  
翻转测试,这是iperf3比iperf2方便的主要亮点,iperf2不支持此功能,无法使用   -R, --reverse            reverse the test (client receives, server sends)  
tcp窗口大小,默认无上限,可以不设此参数,作为udp模式测试时也不需要此参数 ,单位:KM,1K=1024     -w, --window    #[KMG]    set window size / socket buffer size  

·
·
·

欢迎各位老铁一键三连,本号后续会不断更新树莓派、人工智能、STM32、ROS小车相关文章和知识。

大家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可以优先帮大家讲解哦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淘宝小店【玩转智能机器人】,会定期推出教程中使用的物美价优的硬件,你的光临就是对我的支持

原创不易,转载请说明出处。

这篇关于网络测试工具——iperf3详细使用说明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20161

相关文章

zookeeper端口说明及介绍

《zookeeper端口说明及介绍》:本文主要介绍zookeeper端口说明,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一、zookeeper有三个端口(可以修改)aVNMqvZ二、3个端口的作用三、部署时注意总China编程结一、zookeeper有三个端口(可以

Android kotlin中 Channel 和 Flow 的区别和选择使用场景分析

《Androidkotlin中Channel和Flow的区别和选择使用场景分析》Kotlin协程中,Flow是冷数据流,按需触发,适合响应式数据处理;Channel是热数据流,持续发送,支持... 目录一、基本概念界定FlowChannel二、核心特性对比数据生产触发条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背压处理机制生命周期

java使用protobuf-maven-plugin的插件编译proto文件详解

《java使用protobuf-maven-plugin的插件编译proto文件详解》:本文主要介绍java使用protobuf-maven-plugin的插件编译proto文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 目录protobuf文件作为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协议主要介绍在Java使用maven编译proto文件的插件

SpringBoot线程池配置使用示例详解

《SpringBoot线程池配置使用示例详解》SpringBoot集成@Async注解,支持线程池参数配置(核心数、队列容量、拒绝策略等)及生命周期管理,结合监控与任务装饰器,提升异步处理效率与系统... 目录一、核心特性二、添加依赖三、参数详解四、配置线程池五、应用实践代码说明拒绝策略(Rejected

C++ Log4cpp跨平台日志库的使用小结

《C++Log4cpp跨平台日志库的使用小结》Log4cpp是c++类库,本文详细介绍了C++日志库log4cpp的使用方法,及设置日志输出格式和优先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一、介绍1. log4cpp的日志方式2.设置日志输出的格式3. 设置日志的输出优先级二、Window

Ubuntu如何分配​​未使用的空间

《Ubuntu如何分配​​未使用的空间》Ubuntu磁盘空间不足,实际未分配空间8.2G因LVM卷组名称格式差异(双破折号误写)导致无法扩展,确认正确卷组名后,使用lvextend和resize2fs... 目录1:原因2:操作3:报错5:解决问题:确认卷组名称​6:再次操作7:验证扩展是否成功8:问题已解

Qt使用QSqlDatabase连接MySQL实现增删改查功能

《Qt使用QSqlDatabase连接MySQL实现增删改查功能》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Qt如何使用QSqlDatabase连接MySQL实现增删改查功能,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 目录一、创建数据表二、连接mysql数据库三、封装成一个完整的轻量级 ORM 风格类3.1 表结构

使用Docker构建Python Flask程序的详细教程

《使用Docker构建PythonFlask程序的详细教程》在当今的软件开发领域,容器化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而Docker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使用Docker构建一个简单的Py... 目录引言一、准备工作二、创建 Flask 应用程序三、创建 dockerfile四、构建 Docker

Python使用vllm处理多模态数据的预处理技巧

《Python使用vllm处理多模态数据的预处理技巧》本文深入探讨了在Python环境下使用vLLM处理多模态数据的预处理技巧,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出发,详细讲解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目录1. 背景介绍1.1 目的和范围1.2 预期读者1.3 文档结构概述1.4 术语表1.4.1 核

Python使用pip工具实现包自动更新的多种方法

《Python使用pip工具实现包自动更新的多种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使用Python的pip工具实现包自动更新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介绍手动更新方法、自动化脚本编写、结合CI/C... 目录1. 背景介绍1.1 目的和范围1.2 预期读者1.3 文档结构概述1.4 术语表1.4.1 核